時,提出了“大打固體戰”,把它與洲際導彈、地球同步衛星一起列為三項重點突破的內容。
這發潛地導彈,又被業內人士稱之為“一代半”產品。固體導彈本屬“二代”,因為最初研製的固體燃料推動力小,需要用潛艇將導彈拖到預定海底潛伏,然後發射,稱為“半機動”,所以叫“一代半”。在這之後,有一位年輕的工程師直接向我父親建議,讓海底蛟龍上陸是能夠做到的,父親認同了這個建議,也認同了提出這個大膽建議的人。不久,終於成功地進行了在區域性公路上用運輸發射車發射固體地地導彈的飛行試驗,中國的第二代導彈即固體導彈從此誕生。這個年輕人是誰呢?他就是後來我國第一代載人航天飛船的總設計師——王永志。後生可畏啊!
父親沒有接到對他離休報告的批覆,卻接到了新的任命。
新一屆的軍委組成了。
1982年9月12日,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召開,鄧小平當選為中央軍委主席;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為副主席,楊尚昆為常務副主席兼軍委秘書長,張愛萍、餘秋裡、楊得志、洪學智為軍委副秘書長;中央軍委不再設常委。
這個任命是中央對我父親的信任,同時也是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在我國,國防工業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系統,它依據軍方提出的要求,研製生產武器裝備,但它本身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領導體制上,橫跨軍委和國務院兩大系統,國外習慣稱它為“共產黨中國的軍事-工業界集團”。長期以來,一直由軍方和國務院同時兼有職務的領導人擔任主管,像賀老總、羅瑞卿、王震以及我的父親。現在,國務院單方面做出了人事調整,免去了我父親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這就意味著打破了既成的軍工管理體制。當然,不排除在新任命的國務委員中,重新擬定人選。在新產生的13個國務委員中,耿飈和餘秋裡和軍方是有聯絡的。但耿飈剛從軍委秘書長的位置上卸任,不可能再會接手相對區域性的國防工業這一攤,何況他在軍內已沒有職務了。餘秋裡呢?當時正在考慮由他或是陳丕顯來接任總政治部主任,軍隊高階幹部中,似乎傾向餘的要更多些,畢竟餘在軍隊的時間要更長些。所以,餘也可以排除。現在的問題是,這次變動,真的是要在軍工體制上動刀子嗎?後來的種種跡象表明,這僅僅是一次純人事的調整,只是他們不小心觸動了體制。
但這足以引起軍方的警覺。撤銷國防口,由國務院單獨執掌國防工業各部,軍隊需要什麼,就訂貨嘛!後來的體制變更證明,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軍隊現代化的核心在於武器裝備的現代化。一支軍隊,當它離開了武器裝備的支援,會是什麼呢?難道真像赫魯曉夫譏諷的那樣:“民兵算什麼?在核大戰中,它只是堆肉!”
楊尚昆,他何嘗不明白,武器裝備可是軍隊戰鬥力的硬體啊!而這一攤,建制複雜,經費奇缺,加上“文革”十年的折騰,與世界先進國家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成為軍隊戰鬥力攀升最難逾越的障礙。
如果軍隊放棄對國防工業的領導權,聽任別人安排自己的命運,那將會是什麼狀況呢?當然,誰都會說,你放心,我們保證軍品優先。對這種空頭支票,能信嗎?最簡單也是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老九不能走!”張愛萍這個軍方派出的死硬派人物,留在國務院,繼續執掌國防工業大軍,應該說是最合適的。
上述這些分析,是從體制的角度看待個人存在的意義。我想,憑父親的思想方法,他是不會想到的。他很簡單,是個直線思維的人。一定要我幹,我就幹出個樣子;不要我幹了,我就休息,頤養天年。
第一次會議上。楊尚昆說,給我們這個會起個名字吧。按過去叫軍委辦公會議,不是太確切了。小平同志說,老帥們都還在,你們這幾個就叫秘書長、副秘書長吧。過去也叫過軍委常委會,但軍委這次取消了常委,這個名字也不好叫了。父親說,可以仿照國務院,叫軍委常務會議。楊說,好,就這麼定。
父親仍然是負責全軍的武器裝備和國防科技工業這個領域。另加了外事。
楊最後說,既然中央把軍隊交給了我們5個人了,誰都不要再提退休的事了,一起再幹5年,到1987年,我們5人共進退。這就是被廣為流傳的五人共進退的約定。
父親回憶時說:“日常工作是我們五個人研究,幾個元帥不來,但他們的秘書都列席,便於及時溝通。會後一般是楊去鄧那裡彙報,遇到重要的專項問題,講不清楚的,分管的同志也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