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就越多。
人到青年早期提出這類問題,好似在宣佈他們已經有權享受人間的幸福。教育者的神聖職責是要以關懷的態度,敏銳細心地對待他們的每句言辭。很遺憾,年輕人深切關心的問題常常得不到解答。不僅如此,某些教育者還根本不予理睬。結果,培養人的最重要情感的神聖職責被束之高閣,聽任其自流。神聖的課題也難免染汙泥而流於庸俗,難免受到過去多少世紀流傳下來的視女人為丈夫的玩物的觀點影響。這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最嚴重缺點。如果說,在其他領域裡,自發的個人生活經驗不能代替社會對人的思想和感情所進行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教育,那麼在愛情領域裡,就更不應指望經驗。
況且,教師和學校領導人曾一致指出過,在學校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嚴重缺點(例如,儘管進行了許多努力,仍未形成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其根源恰恰在於學生個人內心深處的隱私沒有成為教師所關注的物件。
教師常常忘記,品德首先是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偉大的義務感,只有當它能在生活實踐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動體現時才能成為人的行為準則。在培養未來的一代人時,我們應當首先在個人領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驅使而產生並得到控制的相互關係領域裡,培養最純潔、最富有人道主義的情感。不應忘記,恰恰是在這個領域裡,陳腐關係的殘餘最有生命力。在社會公益勞動中表現出來的忘我精神常同對待婦女的老爺態度和平共處;解決勞動集體生活問題中的嚴肅性常同友誼和愛情中的輕率行為和平共處。例如,下述情況是屢見不鮮的:妻子和丈夫同時下班回到家裡來,丈夫坐下來休息,或讀報,或看電視,而妻子卻要在廚房裡忙碌,要收拾房間,等等。
學校的每一位教師無意中都成了下述情況的見證人:青年男女由一般的精神交往發展為愛情;他們的愛情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而變得日益牢固,使在內心深處保持著專一愛情的年輕人的生活充滿歡樂。
令人十分高興的是,許多男女青年在精神交往中,在對待愛情問題上表現出是高尚的“理想主義者”。他們有明確的生活目的,有執著追求的理想,能為贏得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奮鬥,並能堅定地維護自己的高尚、美好的愛情,不讓它蒙上任何陰影。
在學生(成年人也如此)的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迫使我們認真地思考怎樣培養年輕的一代。在一些年輕人的行為中,我們常看到一種相反的現象,即一方面是在他們的周圍有著思想豐富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是他們對個人的隱私採取輕率的甚至市儈的態度。你若細心觀察,便會發現他們的社會積極性和思想性是虛有其表的,不是由衷的。這些青年男女對待愛情的觀點是淺薄的,沒有深思熟慮,沒有考慮未來。因此,他們在解決諸如結婚和離婚等重大問題時便輕舉妄動,持無所謂的態度;他們對與“生兒育女”等有關的性關係問題也極其輕率,粗俗地理解自己“對愛情的需要”,毫無責任感,最後淪為道德敗壞。
生活經驗表明,在同心愛的人的相互關係中缺乏義務感的人,他在為實現社會理想的鬥爭中也決不會是個堅強不屈的人。
一個人能在一生中對惟一心愛的人忠貞不渝,始終保持高尚、純真的愛情,這不是因為事情的一帆風順或偶然巧合,而是因為在對異性產生愛戀之情以前早已在一個人身上培養起高尚的道德品質。我們做教師的有責任同學生們的家長一道,透過施加教育影響或以每日的生活方式來有明確目的地培養這種品質。關心培養這種品質,也就是關心未來一代的幸福。
父母之間保持著純真、高尚的愛情,是使孩子們享有充滿活力、健康情趣的生活的保證。無數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與此相反,在父母之間缺乏真正愛情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是極其不幸的。他們不僅得不到父母的真正愛撫,還感受不到崇高的家庭義務氣氛,以及親人之間的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產生的樂趣。在這種家庭裡,孩子的感情會變得很粗野,對人會產生不信任心理。在一個家庭裡,忠貞不渝的愛情氣氛是促進兒童形成心靈美概念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是人與人的精神交往中的人道主義精神的生動榜樣。
有些青年人的感情是曇花一現的,他們不能真摯地、堅定地、長久地愛一個人。他們道德情操中的這種嚴重缺點,正是德育和美育工作中的缺點造成的。
人的美,說得確切些,人的外表美和心靈美的統一,能激起愛的深情。如果一個人沒有嚴格的要求,那麼他會很快地迷醉於外表美,隨後又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