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如果他有什麼暗淡的願望,想自發自為,那麼,即使這點點暗淡的願望,也會被在長期依靠母親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依賴性而消耗殆盡的。
3、因為光合作用和葉綠素的原因,小草的顏色總是綠色的。
一位新上任的牧師到草原上的教區裡去作他第一次的講道,可是到時候只來了一位牛郎,別的人一個也沒來。這個牧師拿不定注意到底是該照原定計劃講呢,還是不講算了。他給牛郎說出了他的猶豫。
牛郎說:“我只是個趕牛的,不能告訴你該怎麼做。我只知道,我要是去餵牛的話,如果因為只有一隻牛來,而不餵它,那我就成了大笨蛋了。”
牧師聽了,謝謝他,就照原定計劃講了一個鐘頭的道。他講完了以後,問牛郎覺得他講的如何。
牛郎回答說:“我對講道的是一竅不通。我只是個趕牛的,但是如果我去餵牛,而只有一隻牛來的話,我要是把所有的飼料全給它吃下去,那我不是笨蛋也是糊塗蟲。”
3歲的吉姆是一個“問題簍子”,對什麼都很好奇。一天,他問正在修剪草坪的爸爸,“爸爸,為什麼小草的葉子是綠色的?”
聽到兒子的詢問,受過大學教育的爸爸非常高興,他認為這是兒子智商頗高的一個標誌,於是開始滔滔不絕地給他講述關於葉綠素以及光合作用的道理。整整10分鐘過去了,爸爸耐心地、完整地講解了“葉子為什麼是綠的”的科學道理。聽完爸爸的解釋後,吉姆蹣跚地在草坪上走著,低頭自語,“我只是想知道葉子為什麼是綠色的,而不是什麼葉綠素和陽光的事情。”
很多做爸爸的可能現在還不知道,孩子本來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聽完爸爸的回答後,他反而更加困惑了。因此,在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方面,我們也要剋制住想把整框食物全倒給孩子的衝動,或急著要儘快多給他一些的誘導。我們應坦白地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各種希奇古怪的問題,所以我們的答覆用不著非要“科學”不可。相反,我們的答覆應該是簡短的一兩句話,儘量不要長篇大論。
然而,由於孩子的思維是由特殊的“邏輯”組成的,如果從成人的眼光來看,他的問題很有可能顯得不合邏輯、幼稚可笑。因此,為了有效地回答3—6歲左右的孩子們的此類問題,做父母的必須具備發揮幼兒想象力的特殊機制。父母必須知道兒童的心理是怎樣發展的,並且擯棄成人世界的一切先入之見。在此,我建議有時間的父母,多讀一些兒童心理發展方面的專業書籍。
對於那些缺少相關知識的父母來說,下述例子不失為一個可資效法的選擇:
“9.11事件”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電視、報紙每天都有連篇累牘的報道。大人們在紛紛議論,而小孩子也天天觀看飛機撞向“雙子星座”的“壯觀”情景。一時間,“本?拉登”成了四歲的兒子文文的口頭語。
一天,文文突然問爸爸說:“爸爸,為什麼本?拉登要開著飛機去撞人家的大樓呢?難道他不知道他會死嗎?”
爸爸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他感到無法向兒子解釋有關基地組織、種族衝突、國際政治、文化矛盾等問題。他靈機一動,反問了兒子一句:“兒子,你認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他恨他們!”兒子很嚴肅而又堅定地回答說。
爸爸說:“是的,他恨他們。你理解得很對。”
4、你最好別和那群不三不四的人攪在一起!
從理論上講,大多數父母都宣稱給予孩子交往的自由。但是,從呵護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父母都會擔心孩子交友不慎,從而走向歧途。且不說孩子在外所進行的父母不知情的交往,即使是孩子帶回家裡的“朋友”,往往也是我們所看不順眼的。因此,在孩子的交友問題上,幾乎沒有父母是完全放任自流的。
只不過,即使是你特別討厭他所帶回來的暴徒和吹牛大王,或一碰就哭鼻子的“嬌氣姑娘”,除非是他們的行為真正令你受不了,在我們開始採取什麼行動干涉孩子的交往之前,最好先研究一下,孩子在交友方面,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和喜好。
我們該用什麼尺度來衡量孩子對朋友的選擇呢?
通常而言,朋友之間應該能彼此給予對方以助益和鼓勵、並幫助對方規避錯誤的積極影響。這樣看來,孩子應該與他個性不同,並且對他的個性有所補益的人結交。比如,內向的孩子需要跟外向的孩子結交,過分受保護的孩子需要與自主意識較強的孩子為友,膽小害怕的孩子需要有比他勇敢的孩子為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