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學會對孩子說話 作者:閻王

理論,或拖延不決。如果打算不去理它,那就等於是招惹大禍。它可能會使孩子長期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且還有可能導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孩子內心真實的隱秘情感的存在。瞭解它所具有的力量,以重視的態度和“改道”的巧妙方法來對付它,將它匯入正常的河道。如是,它必然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光明與歡樂。

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我們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這一目標呢?答案是長期的努力與短期的計劃相配合。其中,長期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要關注孩子內心思想和感情的“潛臺詞”,而不只是僅關心他表露在外的不滿和反抗態度。

我們怎能預知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有什麼感受呢?在這方面,孩子自己就給了我們一些線索。他們的感受是透過言語、音調、表情和舉動而顯露在外的,我們只要能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體會,就可以發覺。

比如,當孩子高高興興地獨自出門玩,卻一聲不響,懶洋洋地拖著腳步從屋外回來的時候,我們只憑他的腳步就可斷定,一定又有什麼事情,使他心裡不好受。這時,我們不能用帶有批評意味的話開始與孩子的交流:

“什麼事使你這麼傷心啊?”

“你的臉怎麼拉得這麼長!”

“有什麼事?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理你了?”

我們應當參考如下的說話方式,以陳述代批評,表示我們對他是很瞭解的:

“今天又碰到不開心的事情了。”

“今天這個日子真不好過。”

“累了。”

這樣的方式要比問話好得多。問話所表現的是好奇,陳述所傳達的是同情。長期在父母能“理解”自己的環境裡生活,無疑,這會使孩子增加對父母的信任,減少內心情感壓抑的焦慮。

3.事情的真相不是這樣的,你不用擔心。

孩子內心隱藏的最大秘密,大多是情感性的。他們常常會因不能很好地表達或剋制自己的情感,而情緒失控。但有時,他們也會表現得很“理智”,這種“理智”使他們常常陷入各種“莫名其妙”的憂慮和恐懼之中。這種憂慮和恐懼大多數做媽媽的都能警覺到,但往往卻不知到它們是如何產生的。

4歲的皮皮一向機靈淘氣。可最近兩天卻表現得有些神思恍惚。媽媽問他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他的回答總是支支吾吾。於是,媽媽決定到幼兒園去走一趟,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媽媽一到幼兒園就去找馬老師。馬老師不在。只聽得一位老師解釋說:“馬老師生病住院了,現在由張老師接替她的工作。”媽媽想,既然馬老師不在,乾脆晚上問問皮皮再說。

吃晚飯的時候,媽媽跟皮皮商量說:“皮皮,聽說你們馬老師生病了,你不去看看她嗎?”

皮皮一聽,感到很突然,嘟嘟嚷嚷地說:“不去。”

“為什麼?”

“我怕馬老師罵我。”

“無緣無故的馬老師怎麼會罵你呢?”

“因為……因為……是我讓馬老師生病的。”

原來,前兩天上午課間休息的時候,突發奇想的皮皮,趁馬老師沒注意的時候,將馬老師的帽子藏了起來,害得馬老師找了好半天。第二天馬老師便生病了。於是皮皮便擔心起來:“天氣很冷,會不會是馬老師沒戴帽子才感冒的呢?要是真是這樣,馬老師肯定會查清楚,到時肯定不會放過我的。”

“馬老師對我那麼好,我真不該那樣做。可是就算我跟馬老師承認是我乾的,她會原諒我嗎?”

馬老師的病自然不是由皮皮的淘氣所引起的,但顯然,這件事使皮皮產生了恐慌,並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媽媽瞭解了這一點,第二天帶皮皮看望了馬老師。馬老師很感謝皮皮,皮皮也承認了錯誤,內心如釋重負。

事情常常就是這樣,在孩子的內心中,他常常會因為違反了父母定的規則或道德標準,或擔心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與父母不一致,而憂慮,內疚。父母也可能會在話說多了,或作不必要的解釋的時候,無意中使孩子自覺犯了錯,讓他深深地自責或內疚。適當的憂慮和內疚是必要的,它可以成為發洩情緒、自我矯正的機會或出口。但過分的憂慮或內疚卻會使孩子產生極端的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直到與父母“鬧彆扭”。

為了防止孩子產生過分的內疚或自責心理,父母在面對此類情況時,採取一個好技工修爛汽車的方式,將是必要的:不羞辱汽車的主人,只指出什麼地方必須修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