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學會對孩子說話 作者:閻王

細地解釋了一通。可兒子還是不滿意,繼續問:“那麼,在成都每年有多少棄嬰呢?”爸爸說:“這個,我得去查資料。”爸爸正要去查,兒子繼續問爸爸說:“在四川每年有多少?在全國有多少?全世界都有棄嬰嗎?”

這時,爸爸才恍然大悟:印象中,今天兒子所看的社會調查節目是一個有關孤兒院的棄嬰的生存狀況的紀實節目。所以,兒子想到了棄嬰問題。但兒子所關心的,並不是“棄嬰”這個社會問題,而是他會不會也成為“棄嬰”的個人問題。他問這個問題不是同情棄嬰,而是怕自己也遭受相同的“命運”。他要知道的數字不是棄嬰的數字,而是想搞清楚,自己有沒有被丟棄的可能——而這才是兒子問話的真正意圖。

通常而言,孩子最大的恐懼就是父母不愛他或不要他。在《伊甸園東》一書中,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斯坦貝克對這一恐懼加以了戲劇化的描寫:

“孩子所有的最大恐懼是失去了愛,而被遺棄是他所恐懼的地獄……跟隨遺棄而來的憤怒,憤怒又會造成報復心理,帶來某一種形式的犯罪行為……有一個孩子拒絕了他所渴求的愛,踢打小貓,同時把他的內疚隱藏起來;另一個孩子則偷,用錢來博取愛;第三個孩子則征討世界——經常生活在內疚、報復和更內疚之中。”

因此,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孩子都不應該受到遺棄的威脅。不管是開玩笑,還是在生氣,我們絕對不能讓孩子警覺到,他有被遺棄的可能。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在街上或市場裡轉悠,為此他便經常聽到一些憤怒的母親對著看熱鬧的孩子說:“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丟在這兒了。”這種說話方式會觸發潛伏在孩子心中已有的遺棄恐懼,煽起要孤零零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幻滅感覺。

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失敗的多半都是母親。因為走不了多遠,心裡極其不安的她肯定會折轉身子。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在孩子的怠惰超過了能忍受的程度的時候,伸手去把他拖走,要比用語言去說他好得多。

然而,由於生計所迫,做父母的很難做到不與幼小無知的孩子分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孩子產生被遺棄的錯覺,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睡覺的時候偷偷溜走,而應提前做好準備。比如,直接告訴孩子真相,放一張與寶寶的合影在他的床頭,提前讓他與照顧他的人熟悉,或用小錄音機錄下自己的親切話語,都可以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愛就在身邊。

第二部分:讚美的效力第4節:最該說的話

1、你的微笑真美。

我曾經讀到過作家畢淑敏所講述的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中國女士到北歐的一個國家去做訪問學者,週末到當地教授家中做客。一進屋,問候之後,看到了教授五歲的小女兒。這孩子滿頭金髮,極其美麗。這位女士送給她中國禮物,小女孩很有禮貌地微笑道謝。女士情不自禁地撫摸著小女孩的頭髮說,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可是,這位女士的讚美卻沒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兒退走之後,教授嚴肅地對她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吃驚。教授於是向她解釋: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沒有什麼關係。可你誇獎了她。孩子很小,不會分辨,由此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進入了誤區。此外,你還未經她的允許,就撫摸她的頭,這會使她以為一個陌生人可以隨意撫摸她的身體而可以不經她的同意,這也是不良引導。不過你也不要這樣沮喪,你還有機會可以彌補。有一點,你是可以誇獎她的,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請你為你剛才的誇獎道歉”,教授這樣結束了她的解釋。

這是一個典型的在“讚美”方面有關中西文化衝突的例子。對於這位中國女士來講,或者說,對於大多數中國媽媽來講,看著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長,我們便忍不住要感謝上蒼的賜予,忍不住要將諸多美好的言辭加之於孩子本身。而且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如果孩子總是被責備,他就會失去耐心;而如果他常常被誇獎,那麼,他就會愛你、愛我、愛整個世界,並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

然而,當經歷過這個小事件之後,當這位女士正式向教授的小女兒道了謙,並讚美了她的禮貌之後,每當她看到美麗的孩子,她都會對自己說: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賞的瓷器或是可供撫摸的羽毛。他們的心靈就像一塊很軟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