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1 / 4)

在《要經理,不要MBA》一書中,明茲伯格教授給管理提出了一個新的定義。他認為管理是經驗或者稱手藝(craft)、經營洞見(art)以及科學分析(science)三者的結合。他認為,傳統MBA教育過於偏重各種理性分析技能,鼓勵了一種“精於計算型”的管理模式,而忽略了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經驗;而經驗恰恰只能從實踐中學習,在課堂裡是學不到的。

明茲伯格明確指出,“技術分析型”的管理者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均衡、有獻身精神的管理者,他們的管理模式可以被稱作“全心全意型”。

早在10年前,明茲伯格就一直在關注MBA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並選取了19個曾在1990年被哈佛商學院評為“MBA超級明星”的畢業生作為跟蹤研究物件。根據明茲伯格的研究表明,10年後,這19個當中有10個人的職業生涯幾乎稱得上是災難性的,他們或是被董事會解聘、或是其所經營的企業面臨破產的厄運,其中就包括一度曾經頗受公眾矚目的美國東方航空公司(EasternAirlines)總裁富蘭克·羅倫佐(FrankLorenzo)。

按明茲伯格教授的觀點,美國企業的主要弊端,以及它們日漸失去公眾尊敬的原因都在於美國式的MBA世界觀:精明、善於分析,並確信管理技巧能從一家公司搬用到另一家公司,無需長期從事任何特別行業積累經驗。……

對MBA教育持批評態度的人並非明茲伯格一個,目前美國和歐洲很多頂尖管理學院的教授們都開始對MBA教育體制進行反思。明茲伯格出版的《要經理,不要MBA》一書,被大西洋兩岸的學者看作是一份石破天驚的宣言,它不僅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處在熱潮中的管理學教育而且也使人們開始更為冷靜地思考看待這種教育的方式。

(節選自2004年5月5日《青年時訊》文王言)

“學習是頭等大事”的觀念並非劉亦婷所獨有,很多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學生都有這樣的思維,他們一遇到就業困難,一遇到生活上的壓力。想到的不是堅持,不是尋找創業的機會,而是讀書,學習,繼續拿學位,碩士、博士地一直讀下去。這些人可以稱得上“學習”的巨人,“思考”和“實踐”的矮子。如果“學習”是頭等大事的話,那麼“獨立思考能力”處在什麼地位呢?實踐處在什麼地位呢?

在今天的社會里,獨立思考能力更是傑出人才最重要的一項素質。牛津大學校長科林·盧卡斯認為,大學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須培養獨立的思維能力。如果只是機械地將老師教授的內容記憶下來,不是真正的好學生,因為這只是機械地記憶。在談及在牛津的中國留學生的印象時,他說,中國留學生勤奮,聰明,有良好的組織能力,但希望他們能有獨到的見解,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牛津大學的教學目的所在。

而實踐經驗更是無價之寶,明茲伯格教授對於MBA的批判其實主要集中在這點上。他認為“經驗恰恰只能從實踐中學習,在課堂裡是學不到的。”

可以說,“學習是頭等大事”是一種典型的應試思維,真正的傑出人才只會把“思考”和“實踐”當成頭等大事。只有專心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專心積累自己的“實踐經驗”,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今日社會所需的一流人才。

科學精神依然缺乏

由於考試完全是從書本到書本,靠記住標準答案就能得高分,中國學生普遍缺乏科學精神。專門從事“學術打假”的方舟子對科學精神有如下闡述:

我認為科學精神包括不可分割的四個方面:探索、懷疑、實證、理性。除了探索精神可能是人類先天就有的,其他3個方面都需要後天的培養,也就跟文化傳統有關係。中國人缺乏科學精神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這些精神,雖然偶爾也會有“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教誨,但更多的是強調對權威的盲從,缺乏懷疑精神,更沒有實證、理性精神。要讓科學精神在中國紮根,就應該在科普的時候注重弘揚科學精神,方式有多種多樣,例如批判偽科學、破除迷信就是一種很好的弘揚科學精神的方式,教育一般的人對驚人的說法、“特異的現象”不要輕信(懷疑精神),要看是否有確鑿的證據(實證精神),理性地對待(理性精神)。

(引自2004年6月3日《浙江科技報》)

按理說,劉亦婷到了世界最高學府哈佛,應該很有科學精神了吧。可惜,我看她在那裡只學了一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