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科學精神呢?當我讀過《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一書,我完全失望了。我注意到,在這本書第一部分不長的篇幅內,劉亦婷“想當然”的痼疾仍然沒有改正多少。
還有不少同學也是來自“哈佛世家”,他們都為家有“哈佛人”而自豪。我也有理由感到自豪。因為我沒有特殊背景,全靠中國的父母、學校培養教育和我自身的努力,同樣被哈佛錄取了,而且被選進了“馬薩諸塞樓”———此樓雖古老,裡面的生活設施卻現代著呢。
(引自《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20頁)
這段說法是一種典型的“想當然”的思考方式。在談到如何進入哈佛的時候,只歸納了一些自己主觀上的“努力”,而忽略了一些客觀因素,其實,跟這些“哈佛世家”有異曲同工之處,劉亦婷進入哈佛也主要靠了“拉瑞的推薦”、哈佛招生政策、當時國人資訊閉塞等客觀因素的幫助。正面這段話更加典型的反映了劉亦婷“想當然”的思維習慣。
有些讀者希望我將中國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做一番對比。可惜我沒有上過中國的大學,也沒上過美國的其他大學(美國的大學差異很大),很難做此比較。但有4點不同我感覺較為明顯,說出來供讀者參考。
(引自《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55頁)
“想當然”如果成為習慣會怎樣?那就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會做出來。比如,雖然劉亦婷知道自己“沒有上過中國的大學,也沒上過美國的其他大學”,但仍然不妨礙她討論一個碩大無比的問題———“中美大學的區別“。
當然,既然是“想當然”思維下的產物,難免會漏洞百出。比如,劉亦婷認為中美大學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美國本科生不盲目追求高學歷。然後又說,美國人沒有這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觀念:“好學生就該碩士博士一直讀下去”。
我在中國讀了四年大學,跟無數中國大學生打過交道,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中國學生中有這種“十分普遍的觀念”。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