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擔任空中掩護。宜昌大撤退,空中幾乎未見一架中國飛機,倒是川江輪船上,裝了飛機的機身與翅膀,木船上,裝了飛機配件。按照自己作文與演講的習慣,盧作孚還是沒說自己是怎麼想的,他甚至沒大提自己。他倒是說到了朋友:“一位朋友晏陽初君稱這個撤退為‘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其緊張或與‘敦刻爾克’無多差異。”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大公報》著名記者徐盈:“中國的宜昌大撤退的緊張的程度與英國的敦刻爾克沒有什麼兩樣,或者我們比他們還要更艱苦些。”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丘吉爾首相親自指示策劃,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指揮部門完成;而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盧作孚親自策劃、指揮,撤退主力,主要依靠他的民營的民生公司,至今為止,中外戰爭史上,僅此一例。宜昌大撤退後來被史家與公眾慣稱為“中國的敦刻爾克”,從未有人稱敦刻爾克大撤退為“英國的宜昌大撤退”。
大撤退後,合川麻布小販盧茂林只讀過四年小學的二兒子盧作孚回到民生公司,股東們續聘他為總經理。1939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授予盧作孚三等採玉勳章。
幾年後,盧作孚寫下《一樁慘淡經營的事業》,其中有一段回憶到大撤退。
再幾年後,盧作孚辭世。他和他的那些事,淡出記憶……
戰敗後,納粹德國陸軍上將蒂佩爾斯基撰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論及敦刻爾克戰事:“英國人完全有理由為他們完成的事業感到自豪!”
戰敗後,日本防衛廳出版《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反省“宜昌作戰”:“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