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在海安縣鄧莊鄉雙元村附近,稻田裡一片金黃,稻浪隨風起伏,一派豐收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就在這片稻浪中,有一塊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黃矮瘦小,與大片齊刷刷的、金爛爛的的田塊成了鮮明的對照。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塊面積為2。5畝的田塊普遍被挖去一尺深的表土,賣給了磚瓦廠,田塊主人得了1000元。由於表面熟土被挖,有機質含量銳減,今年春上的麥苗長得像鏽釘,夏熟麥子收成每畝還不到150斤。水稻栽上後,儘管下足了基肥,施足了化肥,可是水稻長勢仍不見好。
第21節:結構組合法
有人給他算了一筆賬,夏熟麥子少收1000多斤,損失400元,而秋熟大減產已成定局,損失更大。今後即使加倍施用有機肥,要想這塊地恢復元氣,至少需要五年時間,經濟損失至少在二萬以上。這麼一算,這位中年莊稼漢叫苦不迭,後悔地說:“早知道這樣,當初真不應該賺這塊良田的黑心錢。”
這個農民錯在哪裡?除了他只為了賺錢,屬思想認識問題外,在思維方法上,他缺乏整體思維的素養,只顧部分,不顧全體,只顧一時得利,不顧長遠利益,破壞了生態平衡,違背自然規律,受到了懲罰。
2。結構組合法
在進行系統思維的時候,要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合理性。系統由各部分組成,沒有部分系統也就不會存在。而部分與部分之間組合是否合理,對系統有很大影響。這就是系統中的結構問題。
那麼什麼樣的結構比較好呢?所謂好的結構,是說一個系統內部組成的部分組織得比較合理,是有機的聯絡。北京大鐘寺有一口大鐘,造於明氏永樂年間,至今已有接近600年的歷史。這口鐘音質悅耳,優雅宏亮,節奏明快,聲音可傳至四五十公里遠。但由於過去科學技術不發達,一直未能測出它的結構比例。解放後,才用超聲速儀計算出它的重量為46。5噸。大鐘的成分為銅80。54%,錫16。4%,鉛1。12%和少量其他金屬。這個比例被公認為造鐘的最佳比例。相反,1733年俄國造的“皇鍾”,重193噸,但是由於合金比例及結構的錯誤,敲第一響就震裂了。
大鐘本身也是一個系統,如果組成它的部分結構不合理,就會導致整體的解體。由此可以看出結構合理性的重要。
3。結構重組法
當年南京偽總統府內有些人不大講衛生,在僻靜處隨地大小便,弄得府內花牆石徑上臊氣沖鼻。于右任先生對此十分不滿。一日,他怒氣衝衝找來一張白紙,揮筆寫下了“不可隨處小便”幾個字,令侍衛官貼出去,以提醒阿貓阿狗講點公德。不料,這個侍衛沒有把字貼到院牆上,而是到高階裱字匠那裡精心裱成直幅,恭恭敬敬地掛到了自己的臥室裡。他的親友們見了個個都驚羨不已,因為于右任先生是我國第一流的書法家,他的字可不容易得到。
可是這幾個字就這樣掛在臥室裡顯然是不妥的,那麼這個侍衛官的奧妙何在呢?原來他把字的順序改動了一下,改為“小處不可隨便”。
第22節:統攝法
這個侍衛官把一個系統內部的結構重新進行組織,於是便產生了新的功能。
……
7。統攝法
春秋戰國時,楚國有位太子被扣在齊國當人質。楚懷王駕崩後太子準備回國繼位。齊王要挾他割讓楚東500裡土地,否則不放行。太子為了回國只得先答應了。
這位太子就是後來的楚襄王。楚襄王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大臣商討是否要割讓500裡土地給齊國。大臣們意見分歧嚴重,總體分為三派主張:其一,信譽為本,應該割讓;其二,拒絕齊國的無理要求,派兵鎮守;其三,給不好,不給也不好,既失信於人,實際上也難以和強齊抗爭。最好的辦法是求救於盟友秦國,請他們派兵援助。楚襄王決定不下,請太守慎子定奪。
不料,慎子竟認為三種意見都可以用。他的辦法是:第一,派大臣到齊國獻地,以示信用;第二,換猛將鎮守土地,拒絕齊國之求。齊王大怒,質問楚使,楚使說:“楚君是守信的,至於地方官抗拒的事,請你派兵攻打就是。”於是齊軍出動,這樣就落入了慎子的圈套。因為楚國已經請來了強大的秦軍,秦軍元帥向齊王發出最後通牒,說:“你們當初阻攔楚太子回國,這是不仁;現在又舉兵侵犯,這是不義。不仁不義,誰都可以討伐。所以希望你審時度勢,早點退兵,否則我們就不客氣了!”齊王很緊張,只得趕緊下令退兵。
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