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汽車是什麼樣的呢?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們看見南極的企鵝,平時走路搖搖晃晃,不慌不忙,速度很慢,但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會一反常態,用腹部貼在雪地上,雙腳蹬動,能在雪地上飛速前進。由此,科學家們得到啟發,設計出一種寬闊的底部貼在雪地上,用輪勺推動,速度可達每小時50多公里的雪地汽車。
這個例子就是科學家們把企鵝滑行的原理用在了汽車製造上。
……
11。方法移植法
就是把某一領域的技術方法有意識地移植到另一領域而形成創造的方法。比如麵糰經過發酵,進入烘箱後,內部產生大量氣體,使體積膨脹,變成鬆軟可口的麵包。這種可使物體體積增大,重量減輕的發酵方法,移植到塑膠生產中,便發明了價廉物美的泡沫塑膠。這種塑膠質地輕,防震效能好,可以作為易碎或貴重物品的包裝材料,也可用來製作救生衣等。發酵方法用在金屬材料上,德國製造出了泡沫金屬,可以充填工藝構件中的洞隙,還可以懸浮在水上,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12。結構移植法
就是指把一領域的獨特結構移植到另一領域而形成具有新結構的事物的方法。蜂窩是一種費料少但強度高的結構,把這一結構移植到飛機制造上,就可以減輕飛機的重量而提高其強度,把這一結構移植到房屋建築上,可製造蜂窩磚,既能減輕牆體重量,又隔音保暖。
13。形象類比法
著名的瑞典哲學家艾赫爾別格曾經對人類的發展速度有過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他認為,在到達最後1公里之前的漫長的征途中,人類一直是沿著十分艱難崎嶇的道路前行的,穿過了荒野,穿過了原始森林,但對周圍的世界萬物仍茫然一無所知。只是在即將到達最後1公里的時候,人類才看到了原始時代的工具和史前穴居時代他作的繪畫。當開始最後1公里賽程時,人類才看到難以識別的文字,看到農業社會的特徵,看到人類文明剛剛透過來的幾縷曙光。離終點200米的時候,人類在鋪著石板的道路上穿過了古羅馬雄渾的城堡。離終點100米的時候,在跑道的一邊是歐洲中世紀城市的神聖建築,另一邊是中央之國四大發明的繁榮場所。離終點50米的時候,人們看到了一個人,他用創造者特有的智慧和洞察力的眼光注視著這場賽跑……他就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剩下只有10米了,人類開始出現在火炬和油燈煥發出的光芒之中。剩下最後5米了,在這最後的衝刺中,人類看到了驚人的奇蹟,電燈光亮照耀著夜間的大道,機器轟鳴,汽車和收音機疾馳而過,攝影記者和電視記者的聚光燈使勝利的賽跑運動員眼花繚亂……
第35節:訓練思維的逆反性
可以說,在進行這個例子的構思過程中,哲學家本人應用了高超的形象思維來向人們說明“人類社會發展的速度”這個問題。
14。尋找感覺法
一天,正當施耐庵寫到武松打虎時,困為不熟悉打虎的情況,怎麼也寫不好。恰在此時,聽到外面有狗狂叫的聲音,他出來看,原來是一個醉漢在同一條惡狗搏鬥。只見那個醉漢跑來閃去,不一會就抓住了狗的頸皮往上一提,舉起鐵錘般的拳頭,狠狠捶了一通,再往地上一扔,惡狗就直挺挺地躺著不動了。
施耐庵看得入了迷,心領神會,連忙進屋把這段經過寫了下來。但為了寫得更加逼真生動,他決心自己體驗一下:搬來長凳放在堂屋中央,一隻手按住長凳,把它當“虎”,他自己跳來跳去,摹仿醉漢打狗的姿勢,體會醉漢打狗時的心理。他的妻子一見,連忙叫嚷著說:“你瘋了?怎麼打起東西來啦?”施耐庵笑著說:“我在打‘虎’呀!”
訓練思維的逆反性
1。反常法
化學課上,老師掏出一枚金幣,指著玻璃器皿裡的溶液問學生,“剛才我已經講過這種溶液的性質,現在,我把金幣扔進去。你們想一想,金幣會被溶化掉嗎?”孩子們你看我,我看你,誰也答不上來。
忽然,坐在第一排的霍特站起來大聲說:“肯定不會!”
“你回答得很好,”老師摸著小霍特的頭,讚許地說,“今天的課,你一定弄懂了。”
“我什麼也沒聽懂。”小霍特低著頭說。
“那你怎麼知道金幣不會被溶化得了呢?”老師驚訝地問。
小霍特很快地回答說:“要是這種溶液能溶化金幣,你怎麼捨得把它放進去呢?”
2。逆向法
美國以前有個總統,他小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