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業》
作者:佚名
第1節:寫在前面的
當您翻開本書,閱覽這些鋪展在您面前的文字時,作為編著者,我深感榮幸,因為見字如人,你我因這本書而相見,相見即緣,緣者自圓!
記得,在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主辦的一次“大學生就業論壇”上,有幸與大家一同交流一些就業心得,那次與大家聊的,主要便是這本書中所介紹的內容。在論壇的最後,大家希望我能夠現身說法,聊聊自己求職應聘的經歷,這到讓我有些手足無措,盛情之下,我也只好從一些不願回首的往事中,打撈起那些片片段段的回憶。
似乎那年是大二剛開始,同寢的兄弟突然跑來找我,“大為,我在報攤上看到一則招聘廣告,一家新成立的雜誌社招記者,不要求學歷,不要求戶口,也不要求經驗。你不是總想當記者嗎?去試試吧。”這對我而言,無疑是天大的喜訊。
記得從高一開始,我像其他青年人一樣,狂熱地追星,整日抄寫羅大佑、鄭智化的歌詞,到後來自己寫歌詞、寫詩、寫小說……這些內心觸動逐漸成為我的行為動機,直至落實到行動上,最終形成了一種行為習慣,將寫作融入到生命中,沉澱成一種“自我文化”,這也便是我求職應聘的“一技之長”。這一路走過,使我深深地覺得: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比學腹九車、博學廣才的人更具競爭力。一技之長使你的成長更為專注,使你更加擁有行動自信,使你更加擁有自我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當我跨入大學校門的那天起,便深知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從那天起便樹立了自己的從業目標:做一名出色的新聞記者!也因此,我隨時、隨地都會隨心而發,向周圍的人透露一個資訊:我要當記者!只有讓周圍的親友、同學、同事都知道你的明確目標時,他們才會有的放矢地向你提供奔向目標的機遇。所以,我的同學才會向我,而不是向別人,傳遞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招聘資訊。
下圖為我在大二時,為自己樹立的職業目標,以及為達成這些目標而設立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在當初看來似乎有些不切實際,連自己心裡都沒底,但歷經這一路跌跌撞撞的努力與堅持,現在都已一一實現了。因此,現在又開始了奔向新目標的幸福旅程。
得到了這一招聘資訊後,我便按照同學提供的聯絡方式給對方打電話,詢問對方的相關資訊。原來,這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直屬的一家雜誌社,總部在武漢,名為《成功》雜誌。專門為追求成功人生的有志之士,推薦成功理念,介紹成功人生。此次,是《成功》雜誌駐北京辦事處初建伊始之時,不唯背景、不唯經驗,廣招賢才,共鑄大業。
雖然是唯才是舉,但對於一個韌性不足,剛性有餘,毫無工作經驗的熱血青年而言,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怯之餘便約上了其他三名同學,兩男兩女,組成一個小團隊,打著同是校刊同仁的名義,各有定位,各司其職,有策劃、有記者、有編輯、有校對錄排,這些也只是從別人那裡道聽途說來的,其實也並不知道這些職位的職能是哪些。總之,在我的策劃和鼓舞之下,我們既是一個各具其能的應聘團隊,又能免於自家人同時爭奪一個職位那種“相煎何太急”的尷尬局面。
頭頂北京夏天的炎炎烈日,四個人騎著四輛單車奔向位於紫竹院內的雜誌社。當四個人坐在會客廳等待面試時,八目相對,緊張無言,好在負責接待的小姐一團和氣,“你們是來應聘的吧,我們主任馬上就到,你們先耐心地等等。先把這份簡歷表填一下。”由於沒有應聘經驗,我們居然忘了準備簡歷,好在有“簡歷表”可以填,但等填完這份表格,大家就更沒有信心了,一沒學歷,二沒戶口,三沒經驗,四個“三無”人員居然也想創造奇蹟!
不多時,那位小姐告訴我們:“主任到了,你們準備面試吧。”隨著門外腳步聲漸漸接近,四顆心都懸到了嗓子眼,畢竟是第一次接受“審判”。
主任見我們有些侷促不安,便說:“噢!都還是學生啊,而且是金融專業,還沒有什麼相關的經驗,想做兼職的編輯、記者……”他一邊看著簡歷一邊自言自語。
之後,一一問了些無關痛癢的問題,具體內容無礙乎家庭、學業、特長、理想等大眾問題,但已讓我們四個焦頭爛額,不知所云了。原本以為可以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了,沒想到這位主任的表現欲極強,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竟然一時興起,向我們大談“成功學”。當我們被他砍得雲裡霧裡、滿眼金星時,興奮不已的主任突然歸於理性,“你們雖然沒什麼經驗,但看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