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開始了少年兒童研究工作。1996至1997年,我們做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課題時,特邀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心理學博士周海宏先生,剖析了兒童學樂器中的有關問題。
我們的調查表明,約50%的獨生子女學過鋼琴等樂器。同時,中央音樂學院也對3295名琴童做過調查,結果發現:有40%的父母在孩子學琴時批評多於鼓勵,使琴童比一般孩子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
從周海宏博士的研究中我發現兩個要點:第一,在學琴過程中父母始終都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興趣與選擇,並且堅持“欣賞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的原則;第二,業餘學琴不可走入專業化的誤區。
轉眼十幾年過去了,我的女兒已經成為一名大學生。她酷愛讀書,喜歡寫作,但她卻依然不願彈鋼琴。我問及她童年學琴的感受時,她脫口而出兩個字:“恐怖!”她又說:“沒學會鋼琴是個遺憾,但沒有失去自由值得慶幸,它給了我選擇與發展的機會。”
從那時起,除了游泳之外,我幾乎沒給孩子報什麼特長班,而是選擇了多讓孩子自由體驗的發展之路。
譬如,孩子上小學之後,往往會害怕寫作文,因為孩子不知道寫什麼,也對錶達感到困難重重。這實際上是一個坎,也是一個分水嶺。喜歡作文的孩子,可能在文科上顯示出才能,而害怕作文的孩子,也可能由此對文科敬而遠之。
第25節:興趣和觀察力
我意識到起點的重要,注意培養女兒的興趣和觀察力,因為這是成功的關鍵。
一天晚上,我和女兒在外邊走著。剛上一年級的女兒忽然問:
“爸爸,您看地上的碎玻璃像什麼?”
原來,女兒發現地上的碎玻璃在路燈的照耀下在閃閃發光。孩子的可愛處之一是能發現成人發現不了的美。我靈機一動,鼓勵她自己想一想閃光的碎玻璃像什麼。
女兒仔細地看了看,回答:
“這些碎玻璃就像閃閃的星星,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