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2 / 4)

之於釋夢,不求之於占卜呢?說到占卜,那可是王家世傳的絕學啊。

原因在於,占卜的形式太多,一個原始部落有一個部落的招數,有的是燒牛骨頭,有的是看火焰,有的是砍一頭鹿來,有的是捉一條蛇來。每個部落都只信奉自己那一套,別人的占卜招數,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

但釋夢則不然,古今中外,原始現代,對夢的理解幾乎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因為夢對每個人的形成及影響來說,是相同的。

不管是原始人還是現代人,不管是食人族還是飛車黨,都存在著一個無法區分夢境與現實的困惑。設若你現在做了一個夢,夢到王守仁對你說:我是王守仁,快點兒把你的錢給我……敢打賭,你一輩子都會逢人就說這個怪夢。

王守仁用的,就是這一招。

王守仁具體是怎麼幹的,我們說不上來。但他肯定這麼幹過,別忘了他是有前科之人——十三歲那年,他就是跟繼母小夫人裝神弄鬼,搞來只貓頭鷹嚇得小夫人半死。

假如王守仁沒這麼搞過,那就不可能出現“夜夢神人告曰:此中土聖賢也。汝輩當小心敬事,聽其教訓。一夕而同夢者數人,明旦轉相告語”這種怪事了。

龍場悟道

當我們說到占卜與釋夢的時候,就知道現在的王守仁,已經無限接近了道的入室之門。

這是因為邏輯思維是有侷限性的,這種侷限性來自於思維的工具,語言或是思想本身,尤其是前者,正如禪宗所說,以手指月,但手指不是月。人類用語言來表述智慧,但語言並非是智慧本身。而邏輯卻被固化在語言體系之中,沒有語言,也就無法表達邏輯。但有了邏輯,卻又因為語言的妨礙,反倒是偏離了智慧本身。

因而這世界上的人,用腦子想,用筆寫,都無法接近終極的智慧,反而會歧路亡羊,迷陷於語言邏輯的層面上。

所以禪宗講究一個開悟。這種開悟,正是建立在元邏輯的基礎之上,放棄你的固有語言,放棄邏輯,重返原始人的矇昧境地,反而容易在一片混沌之中,重建你的思維體系,更為迅捷地接近終極智慧。

所以說王守仁來到龍場,算是來對了地方。倘若他仍然是鑽深山走老路,只能是距離終極智慧越來越遠。現在的他,不可能不近距離地感知到原始思維的特點與侷限,再與他已經養成的智慧相互印證,就這樣於漸然的思考之中,一步步向著終極智慧邁進。

《靖亂錄》上記載了王守仁在龍場的幸福生活:

於是有中土往年亡命之徒能通夷語者,夷人央之通語於先生,日貢食物,親近歡愛,有如骨肉。先生乃教之範木為,架木為梁,刈草為蓋,建立屋宇,人皆效之,於是一方有棲息之所。夷人又以先生所居湫隘卑溼,別為之伐木構室,寬大其制。於是有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統名曰龍岡書院。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

我們說,王守仁必然會潛心於研究當地土著部落的思維特點,正是這種原始的思維讓他迷醉。但是他在年譜中卻有意迴避了這一點,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應該是他的弟子門人搞的鬼。我們知道,雖然王守仁最終是開悟了,但是他的弟子門人,卻始終站在聖賢的門外,不曉得這扇門是應該往裡推還是往外拉。他們只想到應該把自己的老師包裝起來,讓人人景仰,以便將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廣泛推廣。可是在他們登堂入室之前,就不可能對王守仁的智慧思想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他們只是憑著自己的淺陋之見,又生硬地把王守仁的智慧拉回到一個低層次來,結果導致了王守仁心學思想的最終迷失——試問,自王守仁而後,可曾有哪個人,拿了王守仁的書本就讀成了聖賢的呢?

沒有人能夠只憑王守仁的書本,就掌握到王守仁獨立思考才獲得的智慧。書本與智慧無關,它記載的只是王守仁獲取終極智慧的心得感受,但不是這種終極智慧的本身。

王守仁就是這樣快樂地生活在原始社會里,忽然有一夜,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忽一夕,夢謁孟夫子。孟夫子下階迎之,先生鞠躬請教,孟夫子為講良知一章,千言萬語,指證親切,夢中不覺叫呼,僕從伴睡者俱驚醒。

當時王守仁興奮地狂跳起來,不停地高呼。

和他在一起的人嚇得呆了:先生,你為何發癲啊?

王守仁興奮地道:我明白了,我終於明白了!

旁人道:你明白什麼了啊?

王守仁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啊!

自是胸中始豁然大悟,嘆曰:聖賢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