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謂格物,格此者也。所謂致知,致此者也。不思而得得什麼?不勉而中中什麼,總不出此良知而已。惟其為良知,所以得不由思,中不由勉。若捨本性自然之知,而紛逐於聞見,縱然想得著,做得來,亦如取水於支流,終未達於江海;不過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試之變化,終有窒礙,不由我做主。必如孔子從心不逾矩,方是良知滿用,故曰無入而不自得焉。如是,又何有窮通榮辱死生之見得以參其間哉!

這一段長到了令人發瘋,也晦澀到了讓人發狂的嘰裡呱啦,就是中國哲學史上大名鼎鼎的龍場悟道。

這是王守仁窮其一生的智慧與思想收穫,對中國的哲學體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任何一部中國哲學史,如果不寫下這一段,不記下王陽明這個氣派的名字,那麼這本書鐵定沒人讀。

悟道就悟道吧,這事我們理解,也能夠接受。可王陽明為什麼會夢到孟子呢?孔子豈不是比孟子的招牌更大?更響亮?王陽明何以不夢?

這是因為,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不過是孟子的“取義”的翻版。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後者孟子的“取義”,“取”被王陽明改成了“致”,“義”的意思是“宜”字的通用,義者宜也,也就是正確的選擇的意思。正確的想法,正確的做法,都是“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取義”,所以王陽明非孟子不夢,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王守仁,他究竟悟到什麼了?

好一個平坦寬闊的大腦門兒

我們曾說過,所有的智慧都將在其終點相逢。

哲學是關於人類智慧的學說,無論是東方的哲學,還是西方的哲學,所研究的都是人類的智慧。倘若東方的哲學拿到西方,發現全是瞎掰,沒法子應用,那麼這哲學體系就必然有問題。同樣的,如果西方哲學拿到東方來,發現處處不對頭,那麼這西方的哲學也必然有問題。

如果東方的哲學體系沒有問題,那麼必然能夠解答西方人的疑問。

同樣的,如果西方的哲學體系是正確的,那麼它也能夠對東方人產生教益。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王守仁窮極二十年的苦苦思索,終於石破天驚地提出了“致良知”,你馬上就會注意到,在西方也有一個蘇格拉底,他和王守仁殊途同歸,也提出來一個“美德即知識”的哲學取向。

但如果你只是從文字上推敲,就會發現王守仁的“致良知”與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是存在著明顯差異的。

但這種差異,只是文字表達的過失。王守仁和蘇格拉底,他們發現的終極智慧,必然是同一個東西。

問題是,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想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這事還得去古希臘,去找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問個究竟。

為啥一定要找柏拉圖?

因為柏拉圖這個人的一生,跟王守仁有得一拼。他於公元前427年出生在雅典的一個貴族家庭,出生時名字不叫柏拉圖,原姓阿里斯托克勒。但因為他的腦門兒超級大,見了他的人,無不驚呼“柏拉圖”——意思是說:好一個平坦寬闊的大腦門兒。此後人人都稱呼他的綽號柏拉圖,叫得時間久了,連他自己都把自己的正式名字給忘了。

大腦門兒柏拉圖二十歲的時候,忽然興起,想學點兒知識,就出門去找老師,結果一出門兒就遇到了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告訴他:柏拉圖啊,你看到天上的太陽沒有?我來告訴你,太陽實際上很大很大,大到了不得了,大到了你無法想象,是一個超過你想象的巨大火團。還有還有,你看到了月亮沒有?月亮也很大很大,但比太陽小多了,而且月亮只是一塊兒大石頭。

當時柏拉圖聽了,極為震驚,說:蘇格拉底,你可不要瞎掰,胡扯什麼太陽是個火球,月亮是塊兒大石頭,這種話能亂說嗎?讓人家聽到了會笑話你的,搞不好還要說你造謠惑眾。

蘇格拉底道:這話也不是我說的,是阿那克西米尼的弟子阿那克薩哥拉說的,他說太陽是一團燃燒的物質,比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還要大。他還說月亮真是一塊大石頭,上面有山有谷,還有好多人居住在那裡。還有還有,他還說月亮之所以發光,那是因為太陽照射到月亮上面。

柏拉圖很氣憤地看著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你每天就整這些沒用的東西,難道你一點兒也不關心你的祖國嗎?

蘇格拉底說:也有人拿這話問阿那克薩哥拉,當時阿那克薩哥拉用手指指著天空,說:不要亂講,我對我的祖國是最關心不過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