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思維的過程。
第30節:抽象概括法
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談談學校見聞。
在孩子講故事或談見聞的過程中,家長髮現孩子語言邏輯上的錯誤時要及時糾正,逐步克服孩子條理不清、層次不明的現象。只有孩子的思維邏輯性增強了,講話中前言不搭後語的現象才會減少,頭腦更清楚了,思維能力才會更強。
第二,多和孩子交談,及時糾正孩子說話不完整的現象。
家長經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很容易理解孩子的語言,孩子說:“我丟了,快幫幫我”,家長就知道是孩子丟了東西,讓家長幫助找一找。於是就去幫助,而對於孩子這句不完全的話並不介意,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了說半句的毛病。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說話中的語言錯誤,只要經常糾正,孩子的表達能力就能提高,內部言語的水平也會隨著提高。
有條件的家長還可以配合學校幫助孩子弄清句子的結構。使他們逐步掌握語法規則。孩子的語言結構越完整,思維也越清晰。
第三,利用看圖說話發展孩子的內部言語。
孩子們在看圖說話或分析文章的中心時必須進行分析、綜合等思維活動。例如低年級學生看圖片“狼外婆”,首先看到的是圖片的整體輪廓,這就要對畫面有一個囫圇的綜合,然後再看細節。畫面上的狼挎著一個籃子,頭上圍了一條頭巾,身上還圍著一個圍裙,很像外婆的樣子,可是嘴上露著兇惡的牙齒,圍裙底下還露著長長的尾巴,這是畫面的一個情節。再看畫面上的房屋、樹林、花草等次要情節,這實際上就是分析的過程。當孩子把這些分析融成一個整體,就提煉出了主要情節,概括出一個總的題目:兇惡的狼裝成外婆欺騙兔娃娃。兒童在觀察圖片、說出圖片內容時就訓練了他們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訓練了孩子的內部言語。
(13)分析法
毛澤東曾經指出:“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
所謂分析就是在頭腦裡把事物的整體分解成部分。如把一篇文章分為各個段落,把身體分解成各個部分。
綜合則是指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聯合起來。如孩子學習時把文章的各個段落綜合在一起,抓住中心。
分析和綜合是相反的過程,同時又是緊密聯絡的。在學習過程中分析和綜合在孩子的思維活動中是統一的。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沒有綜合,分析活動也無多大意義。
家長要教孩子學會分析和綜合,特別是要教孩子掌握事物的因果關係。問題的原因有主有次,什麼是主要原因,什麼是次要原因;什麼是一般原因,什麼是個別原因,經常進行這種方式的思維,會大大有助於孩子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使孩子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
家長要培養孩子遇事多分析的習慣,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孩子的思維才能得到迅速發展。
(14)抽象概括法
把事物一般的,本質的特徵抽出來的思維叫抽象,將一般的、本質的屬性聯結起來並推廣到同一類事物上去的思維叫概括。抽象和概括能力是思維的高階形式。
培養孩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要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一步步訓練。例如孩子看到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國人、外國人、好人、壞人,家長要幫助他們從眾多的具體的人中抽象出人的本質屬性:會說話、會思考、會勞動,從而讓孩子概括出人的本質特徵。
再如孩子接觸過水、油、奶、醋等,家長要讓孩子抽象出液體的一些本質屬性,然後概括出液體的特點。
孩子學習數學,從眾多的例題中抽出公式,摸出規律;學習語文從文章中抽出中心思想;學習物理、化學,從現象中抽出本質特徵,都是抽象和概括的訓練,家長應該重視對孩子這方面的訓練。
比較是抽象概括的必要前提。家長應鼓勵孩子遇事經常給自己提三個問題:
類似型提問……這像什麼?
相關型提問……這和什麼有關?
比較型提問……這和其他有什麼不同?
要學會在比較中努力發現新的東西,並且要將此作為思維的一種習慣。例如,透過比較,哪些是現存的結論,哪些是他人沒有發現的。經常這樣做的結果是:愈比較,愈能發現他人沒有發現的新因素,就感到愈有意思,也就愈想比較。
進行分類訓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牢記各種概念的本質的屬性,使我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