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事物的共性方面,也要注意尋找該類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個性的方面。
完成分類之後,要認真觀察和研究觀察物件,找出同類事物之間的異同,並分析其間的關係。例如對蜜蜂進行觀察,必須要注意到蜜蜂那神奇的觸角和善於舞蹈的多條腳,由此,引發出觀察螞蟻、蝸牛、蜘蛛、蜻蜓等動物的興趣。在觀察這些昆蟲家族的秘密時,自會發現這些昆蟲有的有觸角,有的短而小,有的沒有觸角,有的昆蟲有翅膀,有的有甲殼(如瓢蟲),有的沒有。透過這種方法,能迅速抓住事物間的共性和個性,從而找到事物的本質,獲得清晰的印象,對提高觀察者的觀察分析、思考、概括、歸納能力很有幫助。
第46節:異類觀察法
(21)巧妙組合……異類觀察法
方紀的《桂林山水》同時寫了桂林“豐富多彩”的遠近山峰和“出奇的清”的灕江之水。“山”與“水”雖都是景緻的組成部分,但它們畢竟屬於異類事物,然而,由於作者的巧妙組合,把山水相映的桂林奇景寫得格外富有詩意。
這種觀察方法就是異類觀察法,異類觀察法與同類觀察法是相對應的,都屬於分類觀察的範疇。異類觀察就是將兩種差異較大的事物分頭觀察,然後加以巧妙地組合。
異類觀察法同樣要注意分類時的選擇,雖然異類觀察法觀察的事物間的差異較大,但並不是說可以隨意搭配,任意選擇。選擇的事物之間,要能自然巧妙地產生某種聯絡,而不是胡亂搭配。
(22)無心插柳柳成蔭……目標轉移法
1928年的一天,本來是在專心致志地研究葡萄球菌的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忽然發現在一隻培養葡萄球菌的器皿中,原本生長得很好的葡萄球菌消失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是一些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在繁殖,而且這些青黴菌的周圍沒有葡萄球菌了。這顯示青黴菌能分泌一種殺滅葡萄球菌或防止其生長的物質。他把這種物質稱為青黴素。弗萊明突發奇想,能否將青黴素用於人體殺死致病的葡萄球菌呢?於是他改變研究目標,開始了對青黴素的實驗研究並且取得成功。
像這種改變預定目標而有所發現、發明和創造的方法,就叫做目標轉移法。
觀察作為科學實驗和創造發明的手段,一般都是有很強的目的性的,但是,如果在觀察過程中發現了意外的與計劃目標不一致的異常現象,是不是就讓它白白溜走呢?
當然不是。這個時候,應該主動提出疑問,考慮是否轉移目標,如果能夠有所發現和創造,即使原來“有心栽花花不開”,也能“無心插柳柳成蔭”,說不定,還會因無心而得的“柳蔭”激發靈感,使原來不開的花開出片片妖嬈呢。
(23)感覺的誤差……透過現象看本質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百發百中的神槍手跟朋友一起去釣魚,釣了半天也沒有釣上來一條魚。神槍手覺得釣魚太費事了,還不如用槍打,就瞄準水中的魚扣動了扳機。他連發數槍,卻連一條魚也沒有打中。
神槍手之所以大失水準,並不是因為他槍法退步,而是因為他不知道,光線穿過空氣進入水中時發生了折射,使得神槍手眼中的魚偏離了原來的方向,所以打不中了。
人的感覺經常會產生誤差。比如,將一隻腳放在冷水中,一隻腳放在熱水中,然後同時再放入熱水中,這時候,前一隻腳會感覺比另一隻腳熱得多。這就是因為前後的“對比”造成了感覺的不準確性。
觀察時一定要開動腦筋,看看現象背後是否隱藏著自己沒有認識到的東西。跟著感覺走,往往會讓人們的觀察走向歧路。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才能掌握可靠的知識,使自己的觀察能力和認識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24)“孤立波”……捕捉時機法
1834年8月的某一天,英國物理學家斯科特·羅素正騎著馬在河邊散步。驟然間,有兩匹馬拉著一隻小木船,以每小時13公里的速度從他的身旁馳過去。羅素側目小船,發現一股激浪從那小船的船頭上捲起,頃刻間便離開船頭向前流去。這種波不像平常見到的波浪那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卻有著明顯的波峰波谷。為了找到這種特殊波的運動規律,羅素揚鞭催馬,一步不捨地緊追這隻小船,仔細地觀察1尺多高3尺來長的激浪。追了四五公里,直到小船在運河轉彎處拐彎,激浪消失時,他才掉轉馬頭停下來。不久,羅素在這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的研究,提出了有名的“孤立波”理論。
捕捉時機,是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