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甘寧說的是真事一樣。
接下來的幾天,眾人每日訓練兵卒,靜等大戰到來。
建安三年一月,蓄謀已久的曹操終於放出勝負手,派兵偷襲烏巢,火燒袁紹的糧草。
和歷史上一樣,曹操順利的燒燬了袁紹的存糧,趁著袁紹軍心浮動,在官渡大敗袁紹,袁紹只帶著八百精騎逃回河北(黃河以北),剩下的兵卒被大河所阻隔,大多數被袁紹收編。
但官渡之戰和歷史也有一些偏差,首先就是袁紹的損失並不像歷史上那麼大,也許是因為李重佔據幷州,袁紹實力有些削弱,所以袁紹出於謹慎,並沒有把兵力全部帶過大河,黎陽城內就屯兵三萬,其中就有袁紹最精銳的大戟士。
還有就是張合高覽並沒有投降曹操,而是隨著袁紹一起撤回黎陽。
但是黎陽城內並沒有多少糧草,袁紹只能向鄴城撤退,曹操當然不會放過乘勝追擊的機會,收攏袁紹敗軍之後,尾隨袁紹渡過大河,袁紹一直退到蕩陰縣,終於被曹操追上,雙方在蕩陰展開一場攻守之戰。
此時雙方的兵力對比是這樣的,袁紹有兵卒三萬人上下,不過除了大戟士,精銳的兵卒不多。
而曹操收攏袁紹敗兵之後,兵力達到八萬餘人,當然,曹操如果將袁紹的敗兵全部招降,肯定會超過這個數字,不過曹操不可能讓自己的軍隊中有太多的降兵,那太不穩定了。
所以曹操有計劃的招降了一部分袁紹敗軍,留下大約三萬人作為它用,率領五萬人馬追過大河。
現在李重和曹操的兵力加起來有接近八萬人,袁紹在蕩陰縣有三萬人,鄴城有三萬人,兵力共計六萬人,兵力相差並不懸殊。
但是李重和曹操的軍隊士氣正旺,這也是曹操敢於渡過大河追殺袁紹的主要原因,曹操不想給袁紹喘息之機,原因很簡單,只要給袁紹一點點時間,以冀州的富庶,招募十萬大軍易如反掌。
第一百七十章 勝勝負負
蕩陰縣內袁紹一臉陰沉的坐在帥位上,一眾文武小心翼翼的站在兩邊,大氣都不敢喘一下,現在袁紹正在火頭上,誰也不敢觸袁紹的黴頭。
袁紹現在很為難,他想回兵鄴城,回兵鄴城並不是應為蕩陰縣缺糧,袁紹一點也不怕缺糧,糧食沒有了,不是還有……人肉嗎?
主要原因是蕩陰縣這破地方根本就不能久守,根本就駐紮不下三萬大軍,再加上數萬居民,那真是接踵摩肩,曹操隨便弄個投石機,一顆石彈下來,都能砸死好幾個人。
但是、回軍鄴城那是那麼簡單的,蕩陰縣到鄴城要有一百多里的路程,這還是直線距離,更重要的是這條道路比較平坦,極其適合騎兵作戰。
袁紹如果敢離開城池的保護,光是曹操的五千虎豹騎就能將袁紹的三萬大軍一網打盡。
必須要說明一下,袁紹不是捨不得這三萬大軍,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可是丟了這三萬大軍,就算袁紹輕騎跑到鄴城,還拿什麼守城呢?曹操和李重加起來有八萬大軍呢,難道還能指望鄴城的兩萬老弱病殘?
想要指望鄴城的審配袁尚出兵接應也不現實,袁紹雖說不怎麼看得起李重,但他也知道,不能指望鄴城的兩萬二線軍隊能和李重抗衡。
所以想要安全的回到鄴城,還要靠自己。
想到這裡,袁紹沉聲問道:“諸位,大家說說現在該如何破敵?”
袁紹用悉翼的目光看了一圈,卻發現沒有一個人答話,不免心中氣悶,正要再問一遍,就聽到鞠義高聲道:“現在有什麼辦法呢,本來就不應該渡河攻打曹操的,依我看還是固守蕩陰縣,派人去找援兵為上。”
“哼!”袁紹冷哼一聲,怒道:“鞠義退下!再要多言,定斬不饒。”
鞠義也不爭辯,只是冷笑一聲,退了回去。
鞠義這麼做是有原因的,說起來鞠義這個人很有能力,一手調教出來的先登營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當年界橋之戰要不是鞠義全殲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袁紹能不能擊敗公孫瓚都不好說。
按照鞠義的功勞來說,他的地位應該在顏良、文丑、張頜、高覽四人之上,但實際上,鞠義的地位遠遠不及上述四人,原因很簡單,鞠義這人恃才傲物,而袁紹這人又有些任人唯親,所以要袁紹很看不上鞠義。
不過鞠義這人確實有些戰略眼光,這次南征曹操,武將之中唯一表示反對的就是鞠義。
而文官之中,表示反對的就是沮授和田豐,田豐還在鄴城的大牢之中,沮授卻被曹操處死了。
鞠義這個人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