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再往南區就是剡縣,章安縣和永寧縣,這三個縣地勢偏遠,都不用打,只要張飛攻克了上述五縣,絕對會望風而降。
孫策退守山陰,集中力量,也算是中規中矩的選擇。但同時,也有不利的地方。
放棄了餘暨縣,現就相當於放棄了控制富春江(浙江),張飛完全可以渡過富春江,攻打江北的富春縣,錢塘縣,餘杭縣三個縣,這三個縣也距離極近,不存在千里行軍這個難題。
攻克了這三個縣,張飛不但能補充兵力,糧草,甚至還可以北上攻打吳縣,給周瑜增添壓力。
這也是孫策一直固守餘暨縣的原因之一。
孫策退到山陰,再不可能後退一步了,將其餘五縣的兵將都調集到山陰。魏騰(魏周林),虞翻,賀齊,董襲,謝承等將領都齊聚山陰縣。再加上軍中原有的孫登,程普,魯肅等將領,山陰城中幾乎聚集了東吳的一半精華所在。
孫策如此大張旗鼓的動作並不是因為孫策怕了張飛,雖說丟失了餘暨縣,兵力也不如張飛多,兵卒也沒有荊州兵卒勇猛,自己的武藝也不如張飛,但孫策依舊有勝利的信心。
不要忘了,張飛千里來襲,糧道遙遠,想要和孫策持久戰太困難了。另外張飛亦不敢大肆招兵。要知道古代人的鄉土情結很深,呵呵……現在也不淺,如果荊州軍中江東兵卒過多,按照孫家在江東的聲望,張飛就得考慮一下孫策振臂一呼,全軍散去一半的可能了。
還有,張飛也要考慮兵卒的厭戰情緒,水土不服等因素。
那麼孫策就佔據優勢了嗎,肯定不是,真要是這樣孫策就不用苦惱了,等張飛銳氣一失,孫策早晚能扭轉戰局。
重中之重是張飛根本就是不是劉備大戰略中的主力,劉備的戰略主力是荊州水軍,由劉備自己帶領的四萬水軍。而抗衡劉備這支主力部隊的周瑜手中只有不到三萬水軍,還位處下游,想要擊敗劉備難上加難。
這才是孫策的難處,孫策必須要儘快擊敗張飛,或者扭轉劣勢,給周瑜送去一支援軍,才能在整體戰略上保持均勢,不處於下風。
但這真的很難,很難!
第三百三十七章 碧水東流至此回1
不出意外的話,孫策和張飛之間將會展開一場持久戰,讓我們把目光放到劉備和周瑜身上。
劉備帶兵五萬餘人,戰船數百艘,其中有一艘樓船,其餘大多數都是艨艟戰船。
樓船相當於指揮艦,劉備這艘樓船更是巨大無比,高達五層,上可奔馬,頂層安置投石機,射程達到一百二十步開外。(船隻上的投石機比較小巧,射程不遠)
周瑜這邊艨艟鬥艦沒有劉備多,卻有三艘樓船。這主要是應為東吳位處長江下游,水勢平緩,不適合艨艟艦船作戰。
相對比來說,荊州和東吳的水戰方式截然不同,位處上游的荊州水軍依靠地理優勢,藉助水流速度,用艨艟鬥艦撞擊東吳的船隻,使其漏水沉沒。對於荊州水軍來說,樓船更多是擔當指揮任務。
而東吳位處下游,逆水行舟,所以樓船多一些,依靠樓船攔住大江,放下碇石,使樓船固定,用弓箭和投石機殺敵。
跟隨劉備出征的大將有黃忠、劉磐、糜芳、張允、龐統、蒯良、蘇飛、霍峻、伊籍等人,關羽則駐守襄陽。
周瑜這邊有韓當、凌操、朱治(君理)、朱桓(休穆)、朱然(義封)、張溫(惠恕)、陳武、顧雍等人,也算是兵強馬壯了。
劉備順流直下,周瑜立即帶迎敵,臨江水戰有周郎這句話真不是吹出來的,要是到水戰,周瑜能甩出劉備八條街去。但看選擇決戰地點,周瑜就差點抹平了劉備的順流優勢。
周瑜選擇的決戰之地是牛渚,牛渚(採石磯)位處秣陵上游,地勢險要,江水回流,是最理想的迎戰之地。
詩仙李白曾有詩云: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其中一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就說明此處江水流向變幻無常。對於周瑜來說,本來他就未出下游,自然是水勢越無常越好了。
如果不是時間緊迫,周瑜都想在此地築城了,不過在另一個歷史上,幾十年後,東晉將領謝尚就在此築城了。
一到牛渚,周瑜立即派韓當和朱桓各自帶領兩千兵卒前去歷陽縣和石城縣駐守。這兩個縣分處牛渚南北,是扼守劉備水軍上岸的門戶所在。緊接著,周瑜就命人鑄造攔江鐵索,柵欄、木樁等物,只等劉備到此大戰一場。
三國時期不比現在,長江兩岸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