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格桑兩人在錯那起事。達瓦和格桑兩人在錯那聚集了五千對闡化王不滿的農奴宣佈起事。起事之後兩人率領五千平民一路向北進攻著由萬戶和扎節竹吉,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一舉攻克兩地。之後兩人在扎節竹吉經過休整,軍隊人數由開始的五千人聚集到了一萬五千人。再之後由達瓦率領一萬人向闡化王的駐地中心乃東城進軍,並一路攻克小城無數,闡化王見達瓦勢不可擋知道自己無力抵擋遂派人嚮明廷求救。而另一路人馬五千人由格桑率領,一路向西拉攏和生格宗。叛軍勢力越來越大,達瓦的軍隊又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從一萬人上升到了三萬人,而格桑的人馬也達到了兩萬人。五萬叛軍在闡化王境內到處肆虐,使得闡化王都成了驚弓之鳥。派人嚮明廷求救之後,闡化王又向鄰近的大慈法王和大乘法王求救,三路大軍合剿達瓦和格桑叛軍。
接到闡化王的求援信之後孝宗在翌日早朝朝會時和大臣們經過商量之後決定派四川總兵宋文華率兩萬兵協助闡化王剿滅叛軍。
“父皇,聽說烏思藏都司的闡化王的駐地發生了叛亂,闡化王不敵,向父皇發來了求救信?是真的嗎?”早朝一結束之後朱厚照便前來找孝宗詢問詢問闡化王駐地叛亂的事情,如果是真的,那他就有機會插手烏思藏都司的內部事務了。
“昨天收到闡化王的救援信,信上說錯那發生了叛亂,叛兵已經聚集了幾萬人,闡化王駐地已經大都陷落,現在叛軍已經快接近闡化王駐地的中心乃東城了。”看到朱厚照對闡化王的事這麼關心,孝宗便把信上的內人說了一遍。
“那不知父皇是怎麼處理的呢?”
“朕已經下令四川總兵宋文華率兵進藏協助闡化王平叛。相信不日便可剿滅叛匪。”
“父皇,不可。”聽到孝宗要派宋文華進藏平叛,朱厚照連忙勸阻孝宗不可依此法行事。
“哦,為何?”孝宗好奇道,發生叛亂了當然要派兵平叛了,難道這還有錯嗎?
“父皇,不但不可派兵平叛,相反我們還應該私下資助叛軍以狀其勢。讓叛軍和闡化王在藏地對峙。”朱厚照向孝宗說道。
“這是為何?”孝宗大為不解,地方上發生了叛亂不但不應該剿滅叛軍還應該暗地資敵,這他還從沒有聽說過。
“父皇,雖然祖爺爺在藏地設定了烏思藏都司來管理藏民,但是過了一百多年了此法早已失去了作用,現在藏地基本上都已經被當地的各大法王和他們的家臣所控制。派兵消滅叛軍只會對藏地的各大法王有利,而對我大明則無太大好處。”
“但是如果我們資助藏地的叛軍,是叛軍的實力發展壯大,我們就可以利用其來消耗當地各大法王的實力。”
對於太祖在西藏設立烏思藏都司這種制度朱厚照一直是不怎麼贊成,這種制度雖然獲得了藏地的名義上的統治權,但實際上藏地的實際統治權都落到了當地的貴族和明朝分封的那些法王的手裡。如果把這種制度當做權宜之計還行,但是把它當做一項長久的制度就有點不合理了。
洪武初年,太祖吸取唐代吐蕃世代之亂,想用一套制度來約束藏民,最後考慮到藏民信奉佛教的習俗,用僧徒來化導藏民為善,於是派遣使者廣行招諭。又遣陝西行省員外郎許允德出使藏地地,並讓他舉薦元朝故官赴京授職。於是,烏斯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及故國公南哥思丹八亦監藏等於六年(1373)春入朝,最後太祖同意了許允德所舉薦60人為官。之後藏地的大小官員便嚮明朝投降,接受管制。得到訊息之後太祖大喜過望,之後便在藏地置指揮使司,“曰朵甘,曰烏斯藏,宣慰司二、元帥府一、招討司四、萬戶府十三、千戶所四。”以故國公南哥思丹八亦監藏等為指揮同知,下設僉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帥、招討、萬戶等官60人。七年(1374)七月己卯,詔置西安行都指揮使司於河州,升河州衛指揮使韋正為都指揮使,總轄河州、朵甘、烏思藏三衛。升朵甘、烏思藏二衛為都指揮使司,管拓兀即爾為烏思藏都指揮同知,並賜銀印。十八年(1385),以班竹兒藏卜為烏斯藏都指揮使。不久更定品秩,自都指揮以下皆令世襲。未幾,又改烏斯藏、俺不羅衛為行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置烏斯藏牛兒宗寨行都指揮使司,又置上邛部衛,皆以番人官之。對於太祖設定烏思藏都司的這段歷史朱厚照是頗為熟悉的,只是越熟悉越感覺太祖和成祖在對待藏地的本土勢力的時候犯的錯誤頗為嚴重。在明朝已經控制住藏地的時候,不但沒有想方設法消弱藏地的本地勢力,相反還不斷地加強了藏地的本地勢力的力量。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