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能構成反對嚴格徵稅的理由,二者不能混為一談,社會批評更不應該混淆了界線。
再說了,從儲蓄餘額看,個人和企業財產不但沒有因此減少,反而還節節攀升。可見民間並不缺錢,缺的是投資渠道。
於是朱大力推行積極財政政策,試圖以政府投入帶動民間投資,加速經濟運轉,打敗通貨緊縮。這又被認為是大手大腳,好大喜功,並稱朱為“赤字總理”。
這些人根本不懂得,能不能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長,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績效,功不功的問題,而是事關中國經濟,乃至中國社會能不能保持穩定的首要問題。積極財政政策的最大功用就是抵消了通貨緊縮對經濟的疲軟效用,維持了經濟增長勢頭,從而維持了全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將各種經濟和社會危機因素抑制在潛伏狀態,沒有即時爆發出來。
以說,今天中國社會的穩定繫於經濟的穩定,而經濟的穩定繫於國家信用,繫於市場參與者對經濟的信心,因此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長是必要的。這也是朱一而再,再而三地堅持講“大話,空話”的原因。朱不是小學生,他講話不是要向誰彙報思想,他講話大都是政治動作。朱從好的一面闡釋中國經濟,讓世界對中國有信心。人心代表人氣,人氣鍛造繁榮,這有什麼不好?
王小明就像朱的一個貼心知己,王小明雖然說的不多,但每句話都能說到點子上,這也讓朱對他越來越看重,漸漸的,兩人好像已經忘記了對方的年齡和身份,就像一對忘年交似的,促膝談心,直到日薄西山,兩人還是談意未盡。
(。。)
正文 第四百一十九章 背景
更新時間:2011…3…28 15:35:17 本章字數:3522
第四百一十九章 背景
從王小明從京城回到N市之後,他馬上召開了大可公司的高層會議,不管是莫斯科的何東還是王家的宋巧鳳和鄒援朝都趕回來參與。王小明親自主持了這次會議,他的議題只有一個,大可公司將加快對國有企業的收購行為。
其實從大可公司在H省市收購的那幾家工廠開始,這幾天對國有企業有收購行為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對N市原重型機械廠的三十億收購,這在全國來說都稱得大手筆。可是現在王小明覺得還原原不夠,他要求大可公司下屬的所有的分公司命中全部的空閒資金,全力以赴的進行收購行為。
由於王小明的投資決策從來就沒有失敗過,而且這次他的投資意向就連大可公司的顧問楊小坎也是非常支援王小明的決議。他對世界經濟,特別是中國的宏觀經濟頗有研究,連他都舉雙手,其他人就更沒有話說了。
而王小明為了讓收購進行得更加專業,他決定成立一家專業的收購公司,由楊小坎任執行總裁,而資金則由王小明以及大可公司的高層集資,成立一家由王小明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現在大可公司能參加這次高層會議的,少的都有五千萬以上的身家,而像周敏、鄒援朝等一直就跟隨王小明的元老,身家早就過了億。而且這次王小明是有多少錢就收多少錢,而與會的高層又對王小明特別的信用,可以說幾乎都把自己所有的資金全部又投到了這家新成立的專業投資公司來。他們是有股票的賣股票,有房產的賣房產,特別是北京辦事處楊鑫磊和餘梁,他們不但是把自己所有的錢全部投了進來,而且由於王小明這次是來者不拒,他們甚至還在銀行貸款和向親戚朋友借款來投資。
王小明由楊小坎投資的期。貨一次性就給他帶來了超過五十億的回報,再加上原來的股票認購證和那些可以說得上是原始股票的股票,現在王小明除了不向銀行貸款之外,他能拿得出來的現金足有一百多億,再加上公司的這次高層的投資,這家新成立的大可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接投資就達了一百五十億人民幣。其中王小明一個人就投資一百二十七億五千萬,佔百分之八十五的股份。而其他人從百分之零點五到百分之一不等,這其中還包括楊小坎,雖然他只投資了幾千萬,可是王小明卻讓他佔了百分之二的股份。至於周敏,由於她此時還在休假當中,但是王小明相信她一定會像鄒援朝那樣全力以赴的支援自己,所以雖然她的資金沒到位,可也像鄒援朝那樣給她留了一點五的股份。
一百五十億在二十一世紀都是。一筆鉅額資金,何況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何況在楊小坎的操作下,這一百五十億絕對可以當成三百億,甚至是四百五十億來使用。而在這個時期,資產上億的國有企業就已經算是大型企業,像N市重機廠那樣的超大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