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3 / 4)

小說:奸雄天下 作者:向前

,但是豐樂樓外依舊顧客盈門,絲竹歌舞之聲陣陣不絕。

而湧金門外的大街上,西湖東岸的長堤上面,往來的行人更是摩肩接踵。下了馬車的劉秉忠注意到,即使引車販漿的小商小販也穿著綢衣踏著絲履,好一派富足盛世的景象。

如果陳德興這個時候再回臨安,他或許會吃驚的發現,這座城市非但已經從臨安之變中復了元氣,而且更加繁華了幾分。這倒不是因為大宋平章軍國事賈似道的治國之策有多高明,而是因為和蒙古的戰爭已經徹底結束。而且在四川、京湖和兩淮的軍閥藩鎮化後,南宋朝廷的軍費開支也大幅降低,對民間財富的剝削自然減少了許多。因此百姓的生活,也比以往有了一些提高。

回到臨安的賈似道和劉秉忠都是微服,也沒有幾個隨從,下了馬車便在西湖岸堤上緩緩前行。

“平章公,這是最新版的《光復》報。”廖瑩中這時遞過來一份小報,是他方才向一個流動的報販購買的——臨安的言論還是一如既往的自由,陳德興的《光復》報和《天道》報都在臨安設有報社。而且兩報的銷量都還不錯。

賈似道取過《光復》報翻了翻,頭版上是普陀山辯法和大唐義皇帝梓宮北返的訊息——賈似道並沒有食言,李全的屍骨被挖了出來,移交給了還在普陀山的滅門師太。

至於普陀山辯法,《光復》報上當然在替陳德興鼓吹。而臨安的大部分小報,則一致認為陳德興已經理盡詞窮,更不相信什麼明州新大陸和地圓說……都把這些當成笑話了!

除了這兩個訊息,《光復》報上還有不少關於唐元明等北三國的報道,還有介紹日本、高麗、安南、大理等國訊息和風土人情的文章。這些才是《光復》報最吸引讀者的地方,他們的訊息比起南宋朝廷都靈通。不僅和北明有關的事情《光復》報會最先報道,連阿里不哥遇害,李璮稱帝,忽必烈建立大元並且開科舉,甚至大理段氏復國,都是《光復》報第一個在臨安報道的。

包括賈似道在內的所有讀者,也都是從《光復》報上得知這些訊息的——如果要透過大宋的官僚機構獲取各地情報的話,這些訊息至少要延遲3到6個月以上……反正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個衙門告訴賈似道蒙古大理總管段實已經復國登基,自稱皇帝,建元興隆了。

這大概也是賈似道遲遲不禁《光復》報和《天道》報的原因之一。

一艘畫舫,已經停靠在了西子湖畔的碼頭上。賈似道一邊翻著報紙,一邊就和劉秉忠、廖瑩中等人上了船。船艙之內,已經有侍女僕役備好了點茶糕餅。賈似道和劉秉忠等人分頭落座。船體輕輕晃動了起來,在撐篙的作用下,緩緩離開了碼頭向葛嶺方向駛去。

賈似道放下小報,端起茶盞抿了一口點茶,然後瞧一眼臉面上有幾分高深笑容的劉秉忠。

“子聰兄是不是有什麼妙策教我?”

“妙策談不上,只是一點建言而已……其實某不說,平章公您用不了多久,也是能想到的。”

“哦?”賈似道不置可否。

“陳德興之所以敢妄言周禮,染指儒家道統,蓋因大宋儒生有理無兵,乃是秀才遇兵,有理難說。”

賈似道放下茶盞,兩手一攤,“就是沒有兵……儒生什麼都好,就是不會帶兵!便是考了弓馬,一樣也是無用。不會帶兵就是不會帶!”

李庭芝最近正在為這事兒頭疼呢!賈似道依著他的主意取了不少“文武雙全”的進士,然而並沒有用,根本帶不了兵。這些進士一方面也不大願意帶兵,看到當兵的就厭惡;一方面他們的那點兒武藝根本鎮不住下面的兵油子。

“這事兒某倒是有點辦法。”劉秉忠一笑,在這方面他比賈似道有經驗,因為他知道大部分北地漢侯的軍隊是如何組織的。

賈似道彷彿聽到了什麼好訊息,來了點勁頭兒,“那就請子聰兄不吝賜教。”

劉秉忠淡淡地吐出幾個字兒:“宗族、同窗、鄉黨。”

“何意?”

“北地漢侯之兵,大多是以宗族為基礎,同窗好友為骨幹,鄉黨鄰里抱成一團而成軍的。常常有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一說。”

“子聰兄的意思是……”賈似道頓時眼前一亮,“是讓士大夫自行招募鄉兵?”

“然也,”劉秉忠笑道,“那些文武雙全的進士畢竟沒有從過軍,在軍中無基礎,又不知該如何籠絡軍心,也不知要怎生行那雷霆手段,掌握不住軍隊是正常的。若是平章公讓他們各返鄉黨,發動宗族同窗,招募鄉黨鄰里,還怕他們掌握不住軍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