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2 / 4)

小說:穿越1862 作者:蒂帆

處。

珠江三角洲的碼頭當然用不著劉暹操心。但是鴻基港與欽州港的投入,算上購船的耗用,二十萬兩銀子就已經投出去了。從此之後。每月中外員工的薪水,和煤炭等一應物資的耗費加在一塊,一個月劉暹的船運公司若是賺不到一兩萬兩銀子,那就是純粹的賠本買賣了。

而時間走到這一步。在鋼鐵廠建成之前。劉暹的工業佈局也大體算完整了。雖然火輪船與軍艦完全是兩個概念。但總的說,還是有相通的地方的。

而事實證明,劉暹完全是不需要為南洋船運公司的盈利能力感到擔心的。只鴻基港的煤,臺灣的硫磺,欽州的糖類,就讓南洋船運公司的火輪船忙的連軸轉了。第一個月,完全是運輸著自己的貨物,一切開銷除後。賬面上就留下了近萬兩的純收益。

劉暹已經讓南洋船運公司成立招商辦了。就跟現在敞開門招股的鴻基港一樣,劉暹並不打算將之握在手心裡。純粹賺錢用。他到廣西已經一年多了,影響力也有一些了,是到了整合引導地方財力的時候了。

不僅是南洋船運公司,連紡織廠、火柴廠、肥皂廠、捲菸廠等等,一切跟軍火不搭邊的工廠,他在明年都會陸續開放對外的。當然,煉糖廠劉暹還需要繼續握一會兒,讓它給自己產生更大的利潤。

廣西本身就是中國的產糖大省,是甘蔗的種植重地,糖僚眾多。在清中期時候,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但是現在的廣西已經不是百年前的廣西了。常年的戰亂讓廣西的本土糖業遭受了重挫。而劉暹建煉糖廠好死不好的就是卡在了廣西糖業恢復發展的鋒頭上,依靠著自己強大的財力、勢力和實力,一具在廣西製糖業上佔據了龍頭地位。建廠只一年,就給廣西本土艱難恢復中的製糖業帶來了一重創,而同時又讓廣西本地的甘蔗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煉糖廠在廣西的賀縣、貴縣、柳城、宜山、邕寧、西隆、陽朔、富川、恭城、永福等諸多甘蔗種植的傳統大縣,都跟地方士紳大戶簽訂了購買協定。

那是一份很簡單的協定,規定了最低的收購價格,又允許看市場上揚之波動而定增價,產量有多少收多少,這對於地方士紳來說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協約。而整個廣西製糖業,除了秦軍的煉糖廠外,又有誰有這個能力和財力,擺平一切麻煩?

一年,僅僅是一年,劉暹投進去的銀子就收回來了,還另有大筆結餘。

所以劉暹現在也有點捨不得這個煉糖廠了。雖然李福泰已經跟他透過了訊息,說是來年廣西會有第二座近代煉糖廠投入建設,背後的靠山是按察使佛爾國春。

這顯然是眼紅了,要來摻進一腳。就像在廣東,已經有新的火柴廠建起來了。劉暹不在意,中國的市場大了去了,他歡迎所有的人都來摻上一腳。總比讓白花花的銀子給外國人賺取強吧?

晨練之後就是吃早飯。劉暹覺可以跟王璐瑩睡,飯卻是回到張妙彤那裡吃的。然後就到了書房。提督衙門的大堂和簽押房近乎是擺設,絕大多數的事情劉暹都是在書房裡解決的。

書房裡劉暹剛剛坐下,就看到桌案左手上方的一摞公文、書信的最上方,擺著一封醒目的紅頭信。這是秦軍系統裡表示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意思。當肯定是外部的突發事件,否則昨夜隨從就該叫醒自己了。

劉暹現在還沒有像樣的幕僚,但是隨從、侍從卻多大十幾人,各具才幹。侍從長,也就是貼身侍從,叫季錫良。秦軍內部發覺出來的人,歷史上沒有聲名,本人更只是微不起眼的一個秀才。漢中本地人,參加過民團,做過小吏,最後進入秦軍當教習,然後在征伐軍克復西寧的時候,被留在了丹噶爾城。三年時間,從村長升到了鎮長,十二次季評,三次年評,全部優異。

此人才能真不算高,但是為人謹慎、心細、認真、負責,又有一定的‘政治鬥爭’經驗,簡直是給領導當秘書的第一人選。

再說了,劉暹找的只是侍從、隨從,又不是找智囊。現在秦軍的一切大政方針全都是劉暹一人拿主意,範德榜是處理內部政務,張守炎也僅僅是參詳一下官場。真正決定秦軍發展的定策和規劃,全是劉暹定奪。也可能是他的出身限定吧,晚清中國並不是沒有人才,卻不見一個來投他的。而那李鴻章的幕僚群,周馥、陳鼐、王凱泰、凌煥、吳汝綸、于式枚、錢鼎銘、王大經、劉含芳、張士珩、盛宣懷,甚至還有馬格里這樣的洋人,人才濟濟,群英薈萃。劉暹要說不羨慕,那是瞎話。

還好,劉暹現在只是一省提督,秦軍的地盤說到底還是隻有一個漢中。而柳州、欽州,乃至海南島瓊州,都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