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部分(3 / 4)

小說:民國之鋼鐵狂潮 作者:水王

特別是滿載後近乎水平的穹甲和幾乎都放在下層的主要結構,安全之餘,艦體的穩定性和抗浪能力大幅度提高,特別適合於條件惡劣的北海以及大西洋戰場。不得不說,德國人的設計能力還是非常強悍的。

唯一的不好處,是相較於其他各國採用的重點防護設計,戰艦裝甲重量大大增加,複雜性也高了不少,總噸位上,起碼比人家高出來兩三千噸甚至更多,相應的航速就要受影響,可配合德國獨特的戰略理念,難說誰對誰錯。

無論如何,雷德爾司令總算又過了一關。其實回頭他想想,這種事情未必是壞的。如果沒有外部力量一而再的逼迫,希特勒還不一定就能如此火燒火燎的要求海軍加快建設步伐。

而作為海軍司令,能最大成的快速增強武裝力量,不正是他最樂意看到的麼?

唯一的遺憾是,在“齊柏林級航空母艦”的建造上,還是不能痛痛快快的進行,第一艘好不容易完成了主體建造,可艦載機卻遲遲供不過來,不是德國製造不出,而是該死的戈林叫囂“天上飛的都歸我管”,非得要把航母上的戰機歸入到他的管轄範圍,這不扯淡麼?沒有飛機,航母有屁用啊!

第二艘的建造迫在眉睫了,吸取中國朋友的經驗,幾乎全部推到了重來,原先從英國人和日本人那裡學到的一些雜七雜八拼湊的設計被拋棄,全封閉直通甲板、斜向寬甲板,獨立緊湊小艦島,三面升降電梯,斜角滑躍起飛、阻攔索回收和甲板管理等等寶貴的絕密資料都交換了來,新出的圖紙看著就讓人心曠神怡,可能不能順利的造出來服役呢?

還是未知數啊!(未完待續。。)

第517章 艦隊開工

一條訊息掀動世界大潮,這樣小成本大回報的勾當乾的再多也不嫌,早嚐到箇中美妙滋味的陳少寬更是樂此不疲,若非實在缺少足夠的素材,他巴不得隔三差五來一回。|看|書|吧|… 首發…

只可惜,這等好事很難接二連三的搞,尤其考慮到整個世界戰爭陰雲密佈,歐洲跟火藥桶似的一點就著,中國夾在裡面做不到置身事外,需要他操心的事情還多得多。

特別是海軍大整合工作才剛剛入手,想要把一盤散沙似的幾大派力量捏成一個整體,真不是一般人能幹好的活兒,偏偏作為真正核心的朱斌,整一個甩手掌櫃,把工作全部甩給了他,一門心思盯著準備二次開工的造艦計劃。

陳少寬不能說苦喊累,這樣的事情他想了半輩子了才有機會。以前侷促在捉襟見肘的有限資源內,不可避免的有派系利益紛爭,而今天翻地覆,敞開胸懷做一番前無古人的偉業,正是實現夢想的絕好時機,這要是拈輕怕重挑肥揀瘦,那就太上不得檯面了。而他,絕不是那樣的人。

朱斌並不擔心大權旁落。雖然三大司令沒他事兒,可一個參謀總長,實際上掌控著整個海軍的走向,他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幹好自己的工作,就好。

訊息放出去了,自然不能光說不練。1938年的11月25日,在全體海軍主官親臨第一塊鋼板切割儀式後,兩條“崑崙級”戰列艦同時在古鎮口造船廠開工。

新建成一座5。5米寬幅厚板連續軋鋼機。一座3萬噸水壓機、2萬噸模鍛機之後,光明鋼鐵廠的特種鋼板和相關大型鋼鐵件加工能力已經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

光一條厚板軋機的生產能力,就達到150萬噸,全力開工的話足可供應全國的造船使用,而這還不算原來的3。5米軋機,加上青島、上海、江南、重慶、海南等幾大鋼鐵廠的裝置,光是中厚板軋製能力超過500萬噸。大中型船舶一年搞五百萬噸,也能輕鬆支撐!

如此工業升級速度放在一般國家,哪怕是德國人手中就不可能實現。沒有誰跟朱斌似的,能夠用飛船智腦直接涉及、模擬成型後,直接製造零件模具。而後直接投入生產安裝。

對工業生產完全陌生的海軍將官們不清楚這裡面的道道,他們只看到,兩座長達五百米的半封閉式船塢上,巨大的行車、龍門吊把一塊塊焊接成型的戰艦模組緩緩放上去,數不清的熟練工人操作他們更看不懂的機械焊接手臂,火花四濺弧光閃耀,嗞嗞啦啦的這就直接開工上馬了!

第一批兩艘戰艦的主要建造仍舊是洞窟機械臂生產線來完成,處理過的各種厚度鋼板拖進山洞內後,在兩側的自動切割線上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形狀切出來,經過簡單處理後。順著軌道流水線進入裡面的十座船塢生產臺上,分別拼裝成需要的龍骨、艦體模組,四面對頭、兩廂並進,三個月時間,就能完成兩艘戰艦的主體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