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需用兩到三個軍才能對付一個師團。第一次長沙侵略戰的例子表明,日軍一旦打好了,四個軍都不一定擋得住一個師團,哪怕是被稱為“日本最弱師團”的第一〇六師團。
何去何從,最後還是要看軍事主官如何決斷。羅卓英思忖片刻,一錘定音,“打!”
磁鐵吸刀
任何一種戰術,都沒有絕對的好壞,全在使用效果如何。
園部從三路分進合擊,與岡村寧次發動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的打法類似,屬於迂迴包圍中的老套路,運用得好,足可以使對手未戰先怯,自亂陣腳。
但是這個戰術也有明顯弱點,那就是容易分散自己的兵力,結果導致被各個擊破。岡村的失敗即為最好例子。
羅卓英輸過一次,不能輸第二次。他顯然研究過長沙會戰的戰例,因此知道如何利用這一戰術的弊端。
打個比方,園部的三路兵馬,假如中路的第三十四師團是身子的話,北路的第三十三師團和南路的第二十旅團則是左右兩隻胳膊,“分進”之後,它們必然要在上高實現“合擊”,發揮最大效能,才能完成預想中的迂迴包圍。
羅卓英首先要做的,就是拗斷那兩隻胳膊。
誘擊兵團由此現身。
羅卓英從南昌會戰中得出的第三個教訓:如果很多部隊平時不歸你統率,臨時才交你指揮的話,會直接導致調配不當甚至指揮失靈。
為此,他曾親自打報告呈送蔣介石的統帥部,要求將南昌附近的部隊,不管以前屬第九戰區,還是第三戰區,全部由他統一訓練和指揮。
報告透過後,羅卓英大權在握,於是按照各部隊的特點重新進行了分層設定,比如李覺的第七十軍,原先是預備隊,但他認為以湘軍的戰鬥力,只能排在二三流水平,當預備隊還不夠格,應調到第一線消耗對方。
現在第七十軍能不能擋住日軍,並不是羅卓英所關心的,事實上,他也不需要湘軍去死拼。
針對園部的“短切突擊”,羅卓英使用了一個新的戰術,名為“磁鐵戰術”,也就是透過“磁鐵”的吸引,讓園部跟著自己走。
湘軍成為第一個誘擊兵團。在羅卓英的指揮下,第七十軍且戰且退,使北路的第三十三師團不知不覺間離上高越來越遠,一抬頭,周圍已全是山區。
進了山,那就是湘軍的天下,當年的金官橋之戰,曾經打得第一〇六師團一步一個趔趄,其實沾了很多地勢之光。
第三十三師團在平地上也許會比“最弱師團”強,到了山上卻沒什麼不一樣了,只有兩個字:犯暈。
幾天的圈子兜下來,第三十三師團都要吐了,還沒找到湖南兵在哪裡。
這時候,他們連會師上高的興趣都沒了,於是向遠在武漢的園部報告:“下個月就要到北方出差了,且容我等回去收拾一下行路的包裹。”
那你們策應第三十四師團的任務完成沒?
當然是完成了。
園部不在現場,對真實情況不熟悉,回電照準。
一隻胳膊沒了。
王鐵漢的第四十九軍屬第三戰區,這支東北軍在南昌會戰中可謂是丟盔卸甲,敗得不可收拾,論戰鬥力還不如湘軍。
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你只要跟他們處長了,同樣能把鋼刀使在刀刃上。
東北軍的特點是,不擅打苦仗惡仗,尤其吃不消日軍特種部隊的衝擊,而如今這些不利因素要少得多。
羅卓英在得到日軍要發動侵略的情報後,就對交通進行了破壞,能挖的地方被挖得連馬都不能騎,步兵只好排成隊,呈一路縱隊往前走。
路當然是可以靠工兵來修的,但修路需要時間呀。東北軍畢竟是正規軍出身,又久經戰陣,在對方火力尚不算猛的情況下,先守幾天陣地總沒多大問題。
羅卓英把他們往南路一擺,第二十旅團暫時就只能望上高而興嘆。
另一隻胳膊也沒了。
決戰兵團
早在第三十三師團望著山溝溝發呆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其實陪他們兜圈子的只是少部分人馬,李覺第七十軍主力早已抽身去了上高以北。
直接侵佔上高的,是中路的第三十四師團,在兩師一旅團中實力居於老大。湘軍當然擋不住,好在他們的任務本來就是誘敵深入,所以打不了,可以撤。
湘軍的一個營撤著撤著,碰到了川軍團,後者屬王陵基第三十集團軍。
這時,日軍飛機飛來,湘軍立刻疏散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