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冷每個王朝的宗教法官和蘇菲派領袖的活動,還有被逐的馬木魯克軍官和醉心於《古蘭經》研究、收集書籍的富商,橄欖油和肥皂貿易,以及弩弓和擊劍練習。但現在十字軍已不再構成威脅,來朝聖的基督徒成了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基督徒難得受到禮遇:他們經常以莫須有的罪名遭到逮捕,直到繳納了強制性罰金後才得到釋放。“你們要麼交錢,要麼被打死。”一個翻譯向那些被捕並受到指控的基督徒解釋道。
很難說誰更危險,是貪贓枉法的馬木魯克、聲名狼藉的朝聖者,還是爭吵不休的基督徒或貪婪的耶路撒冷人。很多朝聖者如此令人可恨,以至於當地人和旅行者都被警告說:“保護好你們自己,謹防來到耶路撒冷的人。”但同時穆斯林也喜歡說:“沒人會像聖城的居民這般墮落。”
其間,馬木魯克蘇丹有時會在城內巡邏,以鎮壓基督徒和猶太人——他們每過一段時間都要面對耶路撒冷民眾的私刑。
腐敗和混亂從開羅的宮廷開始:帝國仍控制在高加索蘇丹手裡,所以即使天主教的方濟各會樂意接受歐洲人的援助,基督教的耶路撒冷仍被亞美尼亞人和喬治亞人統治著,他們相互仇視,當然也厭惡天主教會。亞美尼亞人眼下正氣勢洶洶地圍繞著聖雅各教堂來擴張自己的地盤,他們賄賂馬木魯克,從喬治亞人手裡奪取了各各他,喬治亞人隨後出了更高的價錢將各各他贏了回來,但時間並不長。三十年中,各各他易手五次。
賄賂和盈利數額巨大,因為朝聖在歐洲已廣泛流行開來。歐洲人不覺得十字軍東征已結束,畢竟,天主教對伊斯蘭西班牙的再征服就是一場十字軍東征。但這時並無遠征軍去解放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徒都認為,即使從未去過耶路撒冷,他們也瞭解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出現在佈道中,出現在繪畫和織錦上。許多城鎮建有耶路撒冷禮拜堂,這些教堂由宗教組織耶路撒冷兄弟會建造,成員由曾去朝聖的人或無力到達耶路撒冷朝聖的人組成。威斯敏斯特宮有自己的耶路撒冷式的廳室,從西邊的巴黎到東邊的普魯士和利沃尼亞(Livonia),許多地方當時都擁有耶路撒冷式的建築。英格蘭的耶路撒冷位於林肯郡的一個小村莊,這就是那個年代的產物。每年都有數千人前往此地,其中許多人聲名狼藉,並不聖潔:喬叟筆下那粗俗的巴斯夫人曾去過耶路撒冷三次。
朝聖者必須得不斷繳納罰金和通行費,以進入耶路撒冷來到聖墓大教堂,聖墓大教堂由馬木魯克控制著。馬木魯克每晚都要關閉聖墓大教堂,所以朝聖者只要出錢,就能按自己的意願日日夜夜地待在裡面。朝聖者發現教堂好像一個兼帶集市功能的理髮店,包括貨攤、商店、床和大量頭髮:許多人相信,只要剃去自己的頭髮,並將頭髮放在聖墓上,身上的疾病就將被祛除。很多朝聖者會花大量時間將自己全名的首字母刻寫在訪問過的每一座聖地上,而精明手巧的穆斯林則提供聖物:朝聖者宣稱死產的穆斯林嬰兒經過防腐處理後被賣給了有錢的歐洲人,以作為諸聖嬰孩殉道慶日的祭品。'2'
一些朝聖者深信,在教堂裡懷上的孩子將會得到特殊護佑,當然教堂裡還有酒,所以黑夜經常成為伴著燭光的醉酒狂歡會。這裡沒有親切友好的聖歌,卻常常有人搗亂鬧事。一個對此感到厭惡的朝聖者說:聖墓“完全就是個妓院”。另一個朝聖者阿諾德·馮·哈爾夫(Arnold Von Harff)是一個愛搬弄是非的德意志騎士,曾學習過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習語警句,他用學到的習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你會給我多少東西?
我要給你一個古爾登。
你是猶太人嗎?
讓我今晚與你共枕。
夫人,我已在你的床上。
方濟各會修士引導、歡迎到訪的天主教徒:天主教徒循著耶穌走過的路行進,從一個他們認為叫“彼拉多總督府”的地方開始,這個地方現在是馬木魯克總督府。這成為上帝之路(The Lord's Wang)即後來的苦路的第一站。朝聖者震驚地發現基督徒佔據的地方已被伊斯蘭化了,比如聖安妮教堂——聖母瑪利亞母親的出生地——現在成了薩拉丁的馬德拉薩。德國天主教託缽會士菲利克斯·法布里(Felix Fabri)偷偷溜進這所聖地,而哈爾夫冒著生命危險喬裝打扮混入了聖殿山——兩人都記錄下各自的冒險行為,他們那妙趣橫生的遊記表現出一種新穎的風格,既有尋察問訪式的輕鬆愉快,又不乏崇仰敬意。
然而,處在馬木魯克壓制下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從來都不是很安全——而且耶路撒冷的聖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