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許多“線”而有了許多“經”或“經脈”。例如發現了許多可以治療咳嗽、哮喘等病的穴位,將它們連成“線”,便叫它“肺經”……後來又將這些經脈結合中醫學的理論如陰陽五行、臟腑氣血等內容加以歸納整理。按照它們各自的功能、部位、內外表裡以及與內在臟腑功能的關係等等內容加以歸納整理。於是就有了叫“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等的所謂“十四經脈”。舉其中的“足陽明胃經”為例:就是說長期經驗證明,分佈在足(指下肢)並由此沿著“陽明”部位(指下肢“陽”側面之一)上行直到面部這條經脈上的穴位,除了都對區域性病有治療作用之外,還對內臟中醫所說的“胃腑”有治病的功能。後來凡是遇到中醫所說的“胃”有病時,首先選用這些穴位針灸,可以得到明顯的療效,所以就將這一條“經”叫“足、陽明、胃經”了。其他各經也是這樣,不一一列舉。最後又將它們總括整理起來,反覆驗證,便成了我們今天所學到的“經絡系統”和“經絡學說”。
但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經脈的分類和編排等等都不是憑哪個人的主觀意志編造出來的,它是建立在無數實踐經驗基礎上,經過千百年的探索驗證、提煉、篩選之後的寶貴經驗的結晶。遙想這漫漫的以往歲月,我們的祖先該是付出了多大的艱鉅勞動和心血!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怎能不倍加重視並大力發揚呢?!(2)要明確,上述“經絡系統”、“經絡圖”,雖然圖上畫著經絡的“線”,但事實上是看不見的,那“線”只是一種針下感覺的路線,所以只叫“經絡感傳現象”。直到目前,針灸醫生也只是用了這個現象在調節治病(這個感傳現象就是針下穴位的酸、脹、麻、重、電擊感等感覺)。所以目前說它只是一種“功能反應”。至於這個功能反應的實質是什麼,目前還無定論,還在大力探索之中,也可能是西醫解剖學裡可見的神經、血管、淋巴管以及其他體液調節系統的“綜合反應”;也可能是我們現在知識還不知道或不能解釋的東西。正如埃及的金字塔,東西明擺著,但古人當時是如何建成的?也未得到解釋一樣,它可能也是建築學裡的另一體系的傑作。
【問】經絡學說裡的“絡”又是什麼呢?
【答】中醫書上說,經與經之間相聯結的就叫“絡”,又說它沒有特定的穴位,即沒有單獨的治療作用。因此這“絡”也只推想是經與經之間聯絡的通道罷了(中醫學常常有這樣的在事實基礎上的臆想推斷,這也是值得注意的特點)。但根據古醫書上的描述,它又像是表淺靜脈,如《靈樞經脈篇》中有說:“經脈十二者,伏行於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即說經脈是在肌肉之間,深而不見的,浮在皮下可見的,就叫“絡脈”。可以推知,因為古人當時沒有發現明確的血液迴圈系統,但又覺察到全身功能以及經與經之間功能又是整體相關的,又說經絡是氣血環流的通道,而表淺靜脈又是“浮而常見”(浮在表面可以看見)的,碰破了又真有血液流出的。因此便確認了這“經絡系統”就是氣血流通的通道,經絡系統也就成了所謂“內聯臟腑,外絡支節”的系統了。其實,從現在的理解,從實質上說,中醫的“氣”,除了也指空氣的“氣”以外,大多指的是機體的功能表現;“血”,除也指“血液”之外,也包含機體許多的一些實質性的物質。所以“經絡系統”也非血管系統,而是一種功能系統的概括描述,因此它的“氣血流通的通道”用西醫觀點看也是不能解釋的。就比如說是“氣”的通道,血管裡還能有空氣?那不成了氣“栓”,那還行?……這些都是中醫學只講功能不講實質的緣故。
【問】能否用簡表說明經絡學說的形成?
【答】能!請看下圖:
【問】那麼“經穴”的“穴”是什麼?它的實質是什麼?
【答】穴者孔洞之義也,中醫書說它是“氣血流注”的地方。所以又叫孔穴、氣穴、輸穴、腧穴、穴道,直到現今一般又叫“穴位”。總之,是氣血流注的孔洞。其實這又是古人臆想的附會描述。古人很可能認為,既然經絡既是氣血流通的通道,又是內屬臟腑外絡支節的,穴位又是最敏感的地方,那麼氣血必在這些洞穴出入無疑了。現在知道,穴位實質上是經絡系統上的一個“反應點”、“反應區”或“刺激點”、“刺激區”。它們除了有一部分確實在關節等處的洞穴之中以外,有許多也不全在洞穴之中,這又是中醫學一貫地只見功能不見實質的臆斷說法。比如上面說的“絡”也是如此。那麼,是否可說中醫的經、絡、穴等等都是自說自話地臆斷出來的?不是,這裡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