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部分(3 / 4)

小說:萬事如易 作者:九米

有似無的綿綿眸光便不時傾投,唱到末端,最是幽幽:“不會風流呀啊莫妄談,單單恁個情字費人參,若將情字能參透,喚作風流也不慚。。。。。。”

劉曇若有所覺地瞅了薛睿一眼,見到後者臉色如常。搖著摺扇。閉著眼睛一副單純聽戲的模樣,暗自一笑。

有關這位表兄的緋事舊聞,他略知一二,有道是人不風流枉少年。單憑著一副好皮囊。就數不清招惹過多少美人淚。

可惜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如今看來,薛睿是收了性子。卻不知是為已故的十公主,還是另有原因。

《杜十娘》唱罷,輪到下一齣戲,臺上準備,臺下閒聊。

“近來早朝上正為攻打倭國吵的熱鬧,父皇遲疑未決,外公的意思是從兩江調兵,表兄有何見地?”劉曇側著身問道。

水陸大會之後,兆慶帝起意出兵東瀛,為了打不打這個問題,各黨各派在朝堂上爭了半個月,好不容易決定要打,又為派誰去打,由誰領兵犯了難。

兆慶帝繼位至今,十幾年不曾主動興兵,這是頭一回,所以上從皇帝下到文武群臣都慎重以待,情有可原。

首先,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大安泱泱國勢,收服一個彈丸島國,簡直是手到擒來,這份開疆擴土的軍功,簡直是白撿。

所以卯著勁想要帶兵遠征的莽夫大有人在。

另一方面,就有人提議了,不如讓藩守北方的東菁王就近派兵,一來離得近,可以減少損耗,二來東菁王手底下就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水軍,正好派的上用場。

前面搶出頭的倒也罷了,這個讓東菁王出兵的提議,當即就遭到了朝中一些人激烈的反對。

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有人認為姜家已至王侯,再讓東菁王立下開疆之功,未免有功高蓋主之弊,也有人擔憂北邊近年來蠢蠢欲動的蒙古人,只怕東北軍分兵去打倭國,介時蒙古大舉來犯,北方戍軍不敵。

這兩種顧慮都有道理,朝堂上整日鬧得不可開交,兆慶帝不勝其煩,每日在上書房會見近臣時候,都要發一通牢騷。

幾位皇子都到了可以議政的年紀,寧王前陣子又被解了禁足,重新在上書房佔據一席之地,頗有些話語權,倒是劉曇,年輕力薄,不敢冒然提出主張。

劉曇心有不服,卻從薛凌南口中探不出虛實,便退而求其次,從薛睿身上挖掘政見。

薛睿打量劉曇一副求教的神情,確認他不知道自己與姜懷贏的關係,這才慢慢撥著手中慕江扇,道:

“數百年前,唐國治世,東海彼岸有百濟、新羅、高句麗諸國,百濟曾兵侵新羅,唐國派兵助援,百濟戰敗。史料有載,百濟敗後轉向倭國求助,於是倭國與百濟聯合,集結兵船人馬赴白江口,與唐軍交戰,結果,倭國與百濟遭敗,致使百濟滅國。”

“這是史書中唯一一次記錄我中原與倭國交兵,雖漢人得勝,然滅國者是百濟,如今新羅已不存,唯獨倭國,幾經換代仍存於世,並養出勃勃野心。”

“殿下以為,派兵渡海遠征東瀛,當真是一件手到擒來的易事嗎?”

劉曇沉思,似從薛睿的話中得到了啟發,不等他想個明白,就又聽到薛睿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國之安逸,日久而生怠,戰是必戰,卻不是時機。”

劉曇幾乎脫口問道:“現在不是時機,那等到何時才是呢?”

“呵呵,”薛睿忽然收起了正色,轉著扇子自娛地說:“我乃淺見,殿下聽聽便罷,無需當真。”

劉曇心有疑惑,但是不願在薛睿面前露了相,於是笑笑,轉移了話題:“表兄這柄扇子筋骨分明,一見就不是俗物,不知從何處收來的?”

薛睿翹著嘴角道:“得人所贈,是我心愛之物。”

景塵一直默默旁聽,餘光掃到薛睿手中扇柄末端懸掛的紫晶扇墜,突然出聲道:“小魚送的嗎。”

薛睿回望他一眼,面上笑容收斂,點頭道:“是她送的生辰禮物,說是可以驅邪。”

景塵看到薛睿愛不釋手拿著那柄扇子,他五感敏銳,自然能察覺到那扇上的陽木之氣濃厚非常,乃是一樣寶物。

景塵對薛睿的感覺有些複雜,一方面,他是餘舒的信賴有加的大哥,景塵感謝他對餘舒的種種照顧,一方面,景塵又忍不住忌憚他,這個人清楚地知道他們的底細,並且同樣見過了雲華,他不敢確信他是不是守得住這個秘密。

萬一他洩露了什麼,或者心懷不軌,頭一個受害的就是餘舒。

“她十分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