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後,便有了灶神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的習俗。屆時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由於灶神記錄著一家人的善惡,因此對於其上天有“打小報告”這一幽默說法。
為了讓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人們會一改平日只是點燭、焚香、供清水,把鍋灶弄乾淨的做法,改而會在這一天為灶神舉辦隆重的餞行儀式。
這一天人們不僅備足雞鴨魚肉,更有意思的是要給灶神敬酒,寓意讓灶神醉醺醺的,乘著酒興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有些人家索性在灶神嘴上抹熬化的糖,讓他在玉帝面前把話說得甜蜜蜜。
民間還有關於祭祀灶神的歌謠:
祭灶神,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祭祀的程式也比較複雜,首先上供品點蠟燭,接著獻茶、梵香。插三炷香,行三拜九叩禮。第一次敬酒,請神明降臨,擲茭問神明是否降臨。第二次敬酒,向灶神祈願。當香燒完三分之一時,雙手捧著金紙向神明供拜,接著按順序燒化三色金。第三次敬酒,擲茭問神明是否用畢,如用畢撤下供品,酒灑於紙灰上頭即可。(未完待續)
第156章 仁智山水
(最近的東西寫得比較接地氣,哈哈,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反正夢翎是按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的,很快男女主角就又回城市了,繼續恩怨情仇篇了,求打賞,求粉紅票,哈哈。)
待方墨瑋和程小蕊來到廚房時,外公外婆已將所有需要的東西都擺放在土灶前了,包括香、燭、黃紙、蒲團、各類供品、小截鞭炮等。
土灶是用泥巴或水泥砌成的,有專門的煙道將平時燒菜產生的煙霧排到外面,下面燒柴。其實現代包括農村也極少有人家用土灶了,然而外公外婆家依然有,相比液化氣、電磁爐,他們兩老口子打從心底更喜歡土灶,也總覺得用土灶燒出來的飯菜要香噴多了。
祭祀灶神開始了,外公點上香和蠟燭,跪在土灶前的蒲團上。
據說有的地方,在祭祀時,祭神者還會懷抱一隻公雞,也有的讓小男孩子抱著公雞跪於大人身後。因為傳說公雞是灶神爺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若是白公雞,俗稱白馬。
等香燒到一定程度,出現香菸繚繞的景象,外公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然後他將鞭炮遞給方墨瑋,方墨瑋則拿著去門口點燃,放鞭炮。
祭祀灶神說複雜也不算複雜,就這樣結束了。
小年這一天,總體說來,方墨瑋就感覺過得挺充實,也挺快的。
臘月二十五,許多人家都殺了牛殺了羊殺了豬。一大早顧蓮蓮爺爺家也殺了一頭足有兩百多斤重的大肥豬,並分了五十斤瘦肉、一個豬蹄、一些內臟給程小蕊外公家。
五十斤瘦肉並不是一整大塊,而是被分成了長形的,三四斤一小塊一小塊的。此外中間還夾雜著一個兩斤多的豬肘子肉。
外公外婆他們這邊過年,風俗習慣與其他地方還有一些不同之處。
除夕的時候,除了一定要吃雞、肉、魚之外。還得吃豬肘子,整個的豬肘子。因為豬肘子又稱團年肘子。有的家裡的餐桌上還會出現雞爪子,因為雞爪子又稱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蔬菜類則必然出現青菜,寓意全家人在新的—年裡和和氣氣,事業欣欣向榮。
還有吃的雞要整隻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除夕晚上的魚也不能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的話則代表著紅紅火火的意思。
這個上午所有的人又在忙碌中度過。
將那些豬肉提回家後,外公便從雜物間拿出一個直徑約一米的超大木盆,放在搖井邊,往木盆裡搖滿冒著溫氣的井水,外婆則從廚房裡拿出一把菜刀、一把剪刀以及一大捆麻繩。
然後老兩口子蹲在搖井邊,專心致志的開始工作。
外公負責清洗豬肉,每洗完一塊豬肉便用菜刀在上面劃一道小口。遞給外婆。外婆則剪下一截麻繩,穿到豬肉上,提著晾到風口去。
程小蕊高興的跳著蹦過來。雙手背在身後,問外婆道:“外婆猜猜我的背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