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佳,但在親疏關係上比趙匡胤還是差了一點,不然也不會在侍衛司了。
就在這時,柴榮微微點點頭,又轉頭看黑臉大漢。
趙匡胤拜道:“前些天臣聞郭將軍遇到刺客,諸線索與三弟有關。回去之後也質問過三弟,但三弟在臣跟前說非他所為……臣也看了一下案卷中所載,有兩處並不太可信。第一是作案動機,說三弟為了個婦人爭風吃醋就要謀害大將,有點牽強附會;第二是李俠兒是不是受三弟指使,案卷中語焉不詳,僅靠推論。
且以微臣對自家兄弟的瞭解,三郎自小讀書、未經歷戰陣廝殺,在家是溫潤知禮、與人為善,且還不滿十八歲。要說像三郎這樣的人能做出什麼歹毒之事來,臣覺得很蹊蹺。”
聽到趙匡胤還要為之辯解,郭紹心裡有點不爽,因他早已認定幹那事的人就是趙三;不過趙匡胤也並沒有抓住趙三之死,非賴到郭紹頭上,其實已經很剋制了。
趙匡胤的剋制倒讓郭紹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從結果上來看,趙匡胤才是“苦主”,就算攻擊郭紹也情有可原……死了爹和弟弟都能忍,為何要忍?
想起趙匡胤曾是史上的開國皇帝,郭紹才不得不猜測:只有更大的抱負,才能讓他忍得眼前的痛苦。趙匡胤不是十幾歲的趙三,他不會為了仇恨和剷除仇家、自己一塊兒被拉下水……只有這麼認為,郭紹才想得通為啥趙匡胤今天表現得如此剋制。
這時柴榮又直接問:“趙匡胤,那你以為三郎之死和郭紹有關?”
趙匡胤拜道:“臣請陛下明斷。”
果然他就算不願將矛盾擴大,但也對郭紹起了敵意,說話留一手……如果皇帝要幫忙懲治郭紹,趙匡胤模稜兩可的態度、顯然是樂得其成。
柴榮點點頭,說道:“朕把你們兩個都叫進宮裡來,當面把這事說開,便是想聽聽你們是對此作何想法。”
趙匡胤和郭紹都十分仔細地聽著皇帝說的話。
柴榮又嘆了一氣,道:“現在大事未成、北伐在即。那契丹國主雖號‘睡皇帝’,但以朕察之,此人名聲差、倒也不是全然無能之輩;契丹國內亂與前朝舊事有關,不能全怪在當今契丹國主身上。其國內雖亂、實力卻未大損,仍舊是我國最大之強敵!而你們兩個都是朕所倚重的大將,今若內耗、徒損軍力,甚至讓國家產生了什麼動盪損失的話,朕絕不輕饒!”
趙匡胤和郭紹聽罷忙躬身一拜。
柴榮又道:“侍衛司諸軍在淮南之役中表現甚佳,讓朕大為欣慰,在即將要來的北伐契丹之戰中,朕望郭將軍能攻城略地、力拔河北諸重鎮,再立新功!殿前司諸部更是我大周精銳,朕之厚望。你們兩人若能把恩怨化開最好;不然也不能因個人小節而影響北伐大計!誰為朕收復幽州時出力最多,朕便更倚重誰,絕不偏頗。”
他接著語重心長地說道:“還望你們以大局為重,勿失朕望。”
趙匡胤忙叩首道:“臣為殿前司都校,身負陛下重託、國家大任,敢不殫精力竭為陛下前驅?臣絕不會因個人恩怨而耽誤陛下之宏圖偉志!”
柴榮聽罷十分欣慰地說道:“趙愛卿常能體察朕心,為朕分憂解難,你定然不會讓朕處境兩難。”
郭紹見狀,也趕緊跟著跪地表態道:“微臣定然以國家大事為重,不敢計較小節。”
柴榮見狀又上來扶起他們,“以前的恩怨便擱下了,而且朕以為事有出入、諸事並非你們二人不識大體所致,情有可原。但今後,我要你們不得再以怨抱怨,可做得到?君前無戲言,就當著朕的面,起誓不再計較何如?”
趙匡胤一臉正色,立刻舉起手道:“臣在陛下前起誓,絕不因個人私怨,對郭將軍做不義之事!”
起誓真的有用?不過在皇帝跟前說的話,恐怕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用,郭紹也忙以掌對天,道出誓言:“臣願不計前嫌,與趙都使協力輔佐陛下攻伐契丹。”
柴榮見狀十分滿意,點頭道:“甚好、甚好!朕之肱骨大將,本就該是心胸寬闊能容人的大才!”
皇帝又寬慰了一番二人,下令賞了一些錢財,並派宮人同趙匡胤一道去府上參加喪事。二人千恩萬謝,拜別皇帝從大殿上一前一後走了出來。
趙匡胤走前邊,郭紹在後面一段距離,二人一路無話。
郭紹對這個結果還算滿意,出門見到陽光忍不住暗自微微舒一口氣,總算是闖過這一關了……因為他從來不覺得皇帝會為了給自己一個公道、而放棄趙匡胤,那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倒是趙匡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