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國家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高考狀元得到了太多的鮮花和掌聲,這對他們未來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在美國,名校對所謂的“高考狀元”並不特別重視。如果說美國全國性的sat考試類似中國高考的話,sat能考滿分就應當可以叫做“狀元”了。根據有關資料,美國61%sat滿分的學生被哈佛大學拒絕。同樣的情形也生在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美國的名校。為何如此?因為美國名校根本不把考試拿滿分的學生真正當回事,如果只會讀書,而無創造性,這樣的學生不會被看好。說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寶貝’。一次考試,有狀元就有落榜者。考得好對未來是否成才不能是決定因素,對待的狀元態度,可以檢驗出社會的成熟度。高考狀元不是人生狀元,更不是事業狀元。目前,狀元只是學校和商家的道具而已。正所謂‘高考狀元花落誰家,眾人關心媒體炒他,學校受益家長榮耀,愚人誤人貽害無窮’,3o多年的高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狀元。但剎那耀眼之後,人們現,當年的高考狀元們似乎永久地淡出了視線。他們在哪裡?他們是否如人們期盼的那樣,成為社會的精英?又或者褪去光環,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希望不炒作狀元,不炒作高分考生。考試成績出來了、分數線公佈了,大家要儘量給每一位考生以安寧,讓他們在或高興、或失落中,讀一本久違的小說,或盡情投入自然的懷抱。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陳鋒說出這番詳細回答,底下國內的媒體不由大喜,第一時間對陳鋒的這番話進行記,光衝著陳鋒抨擊中國高考制度這一點,就不虛此行了,這在國內也算是大新聞了。但國外的記者卻不知道1ong的這兒回答有什麼新聞點,倒是興趣聊聊,沒有動筆記錄。
其實。陳鋒的這番話還算是比較客氣的了,心底裡還有一些話沒有說出來,他之所以對中國現行的高考制度不滿,當然是因為在前世的時候深受高考之害,他第一次高考的成績便不是很理想,因為當時,家裡老爸得了糖尿病,老媽又長期勞累,身體不大好,而家裡的經濟狀況更是一團糟,就靠一個小賣部苦苦支撐,這樣的家庭環境下,他儘管當時就的是橫洋縣重點中學縣一中,但最後高考的時候還是揮失常,只得了上了專科線,後來家裡好不容易借了一筆錢讓他復讀,才勉強上了本科線,考了上海的一所二流大學。而且畢業了好幾個月都沒找到工作,想想那段日子就不是人過的。而這一切究其根底排除自身的緣故外,當然就是因為現行的高考制度。…;
其實,作為高考過來人。陳鋒當初對那些拿高分的考試冠軍還是很佩服的。但佩服之餘,心裡也有些許疑惑,教育改革折騰了這麼多年,怎麼一點進展都沒有。應試教育體制下,以提高考試分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風行幾十年,仍然屹立不倒。中國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本質上都是考試競賽,分數高者為王,各學校老師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考更高的分數。仔細分析會現,這些年來,中國教育領域已經形成了以考試分數為核心的利益體系,這恰恰是改革不前的根本原因所在。眾所周知,在學校裡,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是直接與老師的收入與領導的政績掛鉤的。有的地區乾脆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達升學率不得低於多少,考上重點大學學生數量不少於多少等各種指標。若一個學校或一個地方能出一個省級高考狀元,那麼學校會藉機大力宣傳,宣傳的效果越好,學校的影響力越大則好生源會慕名而來,相關老師也會得到晉升的機會。陳鋒前世的高中母校有位高三班主任,因為帶出了一個清華生,是市級狀元,沒多久就被升為副校長。
這也不難理解,一些省份如山東、甘肅、海南等都相繼出臺規定,禁止宣傳高考狀元,甚至禁止公佈前一百名學生的名單。然而,一些媒體,學校還是神通廣大,在第一時間弄到了內部資訊。比如,《蘭州日報》還報道甘肅不會公佈高考狀元名單。結果23日就被曝光在各大入口網站。媒體不遺餘力的挖掘高考狀元,將其作為新聞噱頭,所有考生及家長都會關注,自然輕而易舉的抓住了受眾的眼球。
考試分數壓倒一切儼然已是中國教育的硬傷,也引出眾多社會弊端。令人憂心的是,甚囂塵上的高考狀元炒作風仍然在強力宣示著“高分為王”的教育觀。誠然,高考分數不僅關係考生個人命運,也牽扯各方利益。因而,中國的應試教育非但沒有改革突破的跡象,反而被高考狀元炒作風強化。以至於,歪曲的教育價值沒有被修正,反而愈加歪斜了。一直處在困境中的教育改革只能流於形式,難以撼動應試教育這顆堅硬如鋼的磐石。某種意義上,高考狀元熱炒風凸顯中國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