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支付了賬單的也是他們。對於這一點,早就準備“倒薩”的美國政治精英不會不清楚。早在1998年年底,國際石油公司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併購,併購金額近2ooo億美元,其中7o%以上由美國的石油公司進行操控。從2oo2年1月1日開始,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每天增加15萬桶。去年年底,世界原油價格曾經一度突破3o美元/桶,這期間美國利用低價購入的戰略石油儲備作低進高出的石油期貨,恐怕就已經為“倒薩”籌集到了相當數量的款項。以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量,每天向世界石油市場投放4oo萬桶石油,不僅足以彌補因伊拉克石油中斷造成的1oo萬桶石油短缺,還能輕輕鬆鬆地支付“倒薩”賬單。換句話說,相比第一次海灣戰爭,已經更加諳熟金融運作的美國完全可以直接讓全世界石油消費者替“倒薩”之戰“埋單”。
而在這次美伊戰爭中,最大的輸家無疑就是伊拉克了。
伊拉克本來有著進入世界上最富有國家之列的潛能,但它的資源都被浪費在了戰爭與制裁上。雖然經過同伊朗的8年戰爭,伊拉克仍不失為中東地區最強盛的國家,綜合國力在阿拉伯世界位居位,人們生活富裕,城市充滿現代味道。然而這一切,都終結於1991年的海灣戰爭。
伊拉克的中產階級曾經相當興盛,如今卻不得不每天為填飽肚子而四處奔忙;電力成為奢侈品,空調、冰箱變成擺設;連鞋子都沒有的孩子輟學在家或者上街乞討,貼補家用……由於長期營養不良、藥品奇缺,伊拉克人體質普遍下降,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尤其是老人和兒童。在巴格達中心商業區卡拉德,絕大多數商店裡商品極度匱乏。對於如今每月收入平均3美元的平民來說,逛商店早就成了記憶中的一種享受。
伊拉克旅遊資源豐富,巴格達曾經是外國遊客嚮往的旅遊勝地。然而,國際封鎖切斷了客源。這還僅僅是冰山一角,戰爭與制裁已使伊拉克的經濟展幾近停滯,受害最深的莫過於伊拉克的平民百姓。
對此,陳鋒自然是深有體會的,因為在前世的時候,只要看新聞,一般都會看到伊拉克國內的戰火報道。又因為這次。在狙擊石油期貨上大有斬獲,陳鋒便再次注資十億美金到永蘭基金會,藉助永蘭基金會,第一時間在伊拉克開展人道援助工作。而且,在陳鋒的指示下,甚至要在伊拉克境內建立永蘭基金分會,更好的開展對伊拉克平民的救助活動。
此外,陳鋒還透過1ong基金美國總部,要求他們儘快在伊拉克設立1ong基金分會,救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
如此做為下,陳鋒雖然也知道如此,便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伊拉克現今貧困、落後的局面,但能幫一個是一個。
說起這次美伊戰爭,就不能不提的就是伊拉克的新聞部長薩哈夫了。3月下旬至4月上旬,伊拉克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美英聯軍的精確制導炸彈天天針對重要目標狂轟濫炸,美軍先頭部隊已經攻到巴格達城下。身為伊拉克新聞部長的薩哈夫,照例每天按時召開新聞佈會,口若懸河,嬉笑怒罵,舌戰美英,大出風頭。他一次次站到新聞佈會上一大片海浪似的麥克風前表講話、回答記者提問時,身後已是爆炸聲聲、濃煙滾滾、一片火海。一直到美軍坦克衝進巴格達城內,幾乎已經開到了他的鼻子底下,他仍“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詼諧幽默、妙語連珠,把美英“二布”罵得狗血噴頭,把蠻橫霸道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損得狗屁不是,他在講話中稱拉氏全然不顧當年兩人曾共遊巴比倫古城的舊情誼,是“一個江湖大騙子”,而且還是一種“最令人鄙視的動物”。 把不可一世的美英聯軍挖苦得一文不值,全球觀眾連聲叫好,為之絕倒。身穿橄欖綠軍服、頭戴貝雷帽、在麥克風前對著記者們滔滔不絕的薩哈夫不管所說的與現實有多大距離,他已經是個世界知名人物了。…;
薩哈夫赤手空拳,舌戰美英,這是一場奇妙無比的較量。有人甚至說,在伊拉克,這場戰爭幾乎成了“薩哈夫一個人的戰爭”。那些天,面對美英聯軍的強大攻勢,巴格達已是危在旦夕,伊拉克共和國衛隊毫無作為、放棄抵抗,薩達姆和伊拉克高官“集體消失”,伊拉克已是舉國無措,全憑薩哈夫的三寸不爛之舌,奮力抵擋著幾十萬美英聯軍的強大進攻,將一出伊拉克版的《空城計》唱得精彩絕倫。有人讚揚薩哈夫是“用語言還擊大炮”、“一人可抵兩個師”。較量的結果,美英聯軍用資訊化戰爭征服了一個國家,薩哈夫卻用一肚子阿拉伯風格的精彩語言征服了天下人心。誰勝誰負,從軍事角度講是一種說法,從文化角度講可以是另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