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部分(1 / 4)

小說:血魂1937 作者:中國長城網

黃浩然以為他的這番話會讓汪兆銘羞臊甚至激動,可汪副主席的表現卻讓人覺得有些出乎意料。

“死人,又是死人。。。。。。這難道是好事情?民國數十年,軍閥混戰,死的人還不夠多嗎?而在這些人死了之後呢?中國還是那個中國!貧窮而又落後!佑臣!需知抗戰易,而和平難!”

對面的汪兆銘似乎一下子陷入了某種夢魘,說的話就像是喃喃自語,只有最後兩句的時候,才彷彿回過了神,提高了音調。

“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的民族失敗主義和混亂不堪的“民族主義”思潮是汪精衛對日議和的心理基礎和誘因

長期以來,汪精衛認為:日本是個“強鄰”,中國不可與之相比,“須知數十年來,中國軍事、經濟,在物質上著著落後,固不待言,即組織亦幼稚不完備”,故而主張對日本的侵略應在“儘可能範圍內,極力忍耐,極力讓步。”據此,他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對日妥協方針。

黃浩然想聽聽汪兆銘到底準備對他說些什麼,所以沒有直接給予強硬的答覆,而是換了種稍微柔軟的態度:

“這國戰,和軍閥混戰畢竟不一樣,面對名族存亡的關頭,犧牲在所難免。。。。。。”

對於黃浩然如此的回答,汪兆銘心裡有些高興,因為他在黃浩然的情緒中抓到了一絲黯然,這與他的低調俱樂部的情緒很一致。在汪看來,今天的這番話,才是黃浩然真正的內心。

“就按你說的,戰爭難免有犧牲,可全面抗戰到現在,中國為什麼一步一步的往後退呢?雖然這中間佑臣你也取得過幾場大勝,可總體的趨勢,卻依舊是中國向後,日本向前!這不是三軍不用命!更不是政府不努力!實在是因為中國比較日本的進步,足足遲了六七十年,眼下中國的國防力量根本不能擋住日本的侵略!然而,自‘九一八’以來,中國的外交方針又是怎樣呢?不過是唱著強硬的高調,掩耳盜鈴罷了!概括來說,既然從軍事上不能擋住日本一步一步的進來,只能從外交上想辦法,使我們退得慢些。”

黃浩然覺得汪兆銘目前說的這些話除了有些悲觀,還談不上是賣國言論,實際上國民政府之所以等到1937年才向日本正式宣戰,高層的想法,未必沒有和汪兆銘一致的地方。

也正是在這種妥協求和的思想指導下,汪兆銘才會在當行政院長時,親手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和《何梅協定》,並認為他這樣做,才是對國家負責的表現。

直到抗戰爆發後,汪兆銘仍頑固地堅持其中國比日本落後六七十年,抗戰必敗的觀點。他認為日本是“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中國“軍事、經濟一切社會組織及社會能力都落人後。”“以一個剛剛圖謀強盛的中國來與已經強盛的日本為敵,勝負之數不問可知。”正是從這種看似中正,卻事先設定了失敗結局的“事事不如人”的國情觀出發,汪兆銘覺得“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所以應該能和則和。”

打不贏就談,談不了就拖,還可以期待外部的調停嘛!可冰冷的現實已經給中國政府的高層抽了響亮的耳光,如今汪兆銘還要去感慨這些,說明這些人的思想,還停留在全面抗戰之前,壓根就沒有孤注一擲的覺悟。

那就再給汪兆銘遞個梯子,讓他順著爬,瞧瞧後面還有沒有什麼新鮮的。。。。。。

“談何容易,日本人既然已經佔據了有利位置,又豈會輕易與我們談判,需知,弱國無外交啊。。。。。。若是在談判中沒有了話語權,這和投降又有什麼分別?”

黃浩然的這幾句,直指汪兆銘剛才那套理論中的要害,就如在《論持久戰》中批判亡國論者時所言:他們“看重了強弱一個矛盾,把它誇大起來作為全部問題的依據,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他們只提強弱對比一點,是他們的片面性;他們將此片面的東西誇大起來看成全體又是他們的主觀性。所以在全體說來,他們是沒有根據的,是錯誤的。”從這種沒有根據的、錯誤的前提出發,汪兆銘叛國投敵就具備了邏輯和心理基礎。

“不!這不是投降!而是政治智慧!求和並不是去投降日本當漢奸,而是欲待國力增強,具備抵抗日軍的條件後再試圖抵抗日本!”這一回,汪兆銘的情緒有些激動了,他覺得黃浩然是在挑戰他的理論基礎,想把他和投降派混為一談,扣上賣國賊的帽子,這也是汪兆銘現在最擔心的,對自己的曲線救國行為,實際上汪兆銘也沒有把握。。。。。。

“以我的主張,現在還不應該發動抗戰。等我們有了飛機,可以答覆敵人的飛機,我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