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電腦能取代書,雖然今天看來它還不能取代書,但它有可能取代書店老闆(我們買書已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數字化時代;還有網路蔓延效應等等,當所有的價值鏈分崩離析的時候,偉大的公司會問——當成本消失的時候,錢會到哪裡?我要如何改變?
從企業生命模型的上升趨勢看,在企業創立的初期,企業家作為一種能夠替代價格機制來最佳化配置資源的特殊資源,在企業生命模型中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但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的機制與文化在企業生命價值鏈條中逐漸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這可能是所有具有生命力企業的共同特性。好的企業文化能減少企業內個人的資訊處理要求,補充正式的控制制度,促進合作並減少討價還價成本,因而不僅提高了企業的代理效率、技術效率,也是企業創新和創造價值的動力源泉。因此,無論是20世紀初期發明電燈、電話的“貝爾公司”,稍後由菸草進入啤酒行業的“菲利浦·莫利斯”,還是20世紀中期將人類送上藍天的“波音公司”,長期處於盛年期與穩定期的秘訣可能就在這裡。所以,它們也就當之無愧的成為了那個時代人們投資的最好物件。
2007年8月21日
投資札記之三:投資最難的是什麼(1)
投資,最難的事是什麼?我的閱歷告訴我——就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
堅守的回報
對於充滿致富渴望的無數投資人,巴菲特正是他們的精神領袖。價值投資是本·格雷厄姆和菲利浦·費雪爾的核心思想。這是締造財富的一個流派。格雷厄姆的學生最終都變得很富有,只不過巴菲特是最傑出的。
“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這是巴菲特在其旗艦上市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報裡,引用的《伊索寓言》中的諺語。在從1965年開始的投資生涯中,巴菲特透過長期持有為數不多的股票,擊敗了華爾街的投機炒家,證明長期股權投資是一條可以走向成功的可選擇之路。
早期收購伯克希爾公司、政府僱員保險公司(GEICO)和華盛頓郵報,巴菲特親歷親為去拜訪公司管理層。以後的收購行動則較少這樣做。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巴菲特比較認同資料背後的真相。你怎樣才能看到這個企業長期的競爭力,這個難度是比較大的。也就是說,定量的方法不是投資當中最關鍵的,定性的東西才是。
1987年10月,美國股票市場暴跌,巴菲特手中僅持有三種股票,分別是價值10億美元的美國廣播公司、億美元的GEICO以及億美元的華盛頓郵報。將20億美元的投資全部集中在三隻股票上,這在當時的機構投資者中相當少見。幸運的是,巴菲特有足夠的智慧,挑選並擁有好的企業,以抗衡各種各樣的危機。
“如果我們不願意擁有一家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慮擁有它十分鐘。”這是巴菲特選擇企業的原則。對長期股權投資者來說,深入瞭解一家企業是最核心的問題。巴菲特所認同的正是那些個人利益與股東利益相一致的管理人員,並儘可能與之建立私人友誼。20世紀90年代逐漸風行的“關係投資”理念,巴菲特是最好的身體力行者。他認為成功的投資應該是股東、管理者、客戶共贏的結果。因此,挑選優秀的管理者,與他們長期坦誠地合作,是股東當仁不讓的職責。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和其他人比較,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但是走得遠了差別就出來了。作為人生來說,你在某一個時刻或者對某一個方法來說你只能選擇一條路。
選擇價值投資,實際上是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這種一以貫之的、深入靈魂的堅守障礙重重,是最難的。投資碰到危機的時候,最簡單的解脫辦法就是賣出股票,一賣了之。但這就永遠達不到彼岸。也有很多人都宣稱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但為什麼做不到巴菲特這樣突出的成績?
拿巴菲特和索羅斯做一個比較。兩個人都從事金融投資,業績都很出色。如果我是導演,要拍一部投資大師的電影,通常都願意拍索羅斯。因為索羅斯的投資生涯很精彩,跟英國政府鬥,跟香港政府鬥。整個人生經歷跌宕起伏、絢爛多彩,充滿了戲劇衝突。但是拍巴菲特就很不容易,要想把巴菲特這個人物很完整地表現出來,需要很高超的導演技術。比如說,在越南戰爭開始的時候,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蘇美兩個核大國處於緊張對抗的時候,巴菲特怎麼處理他的長期投資?在那樣一個歷史關頭,他的內心世界是怎麼樣變化的?巴菲特沒有寫過自傳,一個導演要把這種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