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夢”的薰染下,在金融衍生工具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打擊下,金融“恐龍”紛紛消亡,而戰火依然在燃燒。
第一節 美國夢,次貸的點火器
人們心目中的美國具有怎樣的形象圖景?
是紐約那高舉火炬的自由女神像,還是那展翅騰飛的雄鷹?
眾所周知,鷹是美國的象徵。事實上,美國為人們所熟知的,不僅僅是自由女神與雄鷹,還有那激盪人心的“美國夢”。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美國夢”看上去變成了一場噩夢。
德國《鏡報》採用美國自由女神像為封面,不過女神手中的火炬已經熄滅。德國《時代》週報上的一幅畫畫的是一隻手握著歐盟旗幟的禿鷹正向地面墜去。
“美國夢”是一個被眾多美國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機會均等是“美國夢”的靈魂。聰明、勤奮與堅忍不拔是“美國夢”的必要條件,而幅度巨大的社會階層縱向流動,尤其是由下層向上層的社會流動是“美國夢”表現出來的最為顯著的特徵。
“我們想要的總比我們已經擁有的要多得多,人人都有夢想,但很少能如願實現,即便你生在超級大國美利堅。”電影《美國夢》的編導保羅?韋茨如是說。他的扣問,也是眾多身陷次貸危機的人們想要尋找的答案。
有時候,夢僅僅是夢,總有醒的時候。
當“美國夢”成為瘋狂發財的“集體意識”
次貸是怎麼形成的呢?華爾街是用什麼辦法點起次貸這場熊熊烈火的呢?次貸危機的社會心理基礎是“美國夢”。
真正為接受次貸的決定煽風點火的,是那個迅速發家的“美國夢”。
要是沒有“美國夢”的社會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