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務啊。”說著便收了銀票。紀禎在裡面氣的眼睛都紅了。不住在心裡罵段朗明個王八蛋,竟然就這麼收了那些錢。
“請務必向朝廷多要些賑災銀,到時候我們四六分,您六。”
“這是事兒包在段某身上,我們做官的不就是為了點錢嗎,段某不是不通情理的,誰來求我點事兒我都幫忙,大家同朝為官,相互照應嘛。”
紀禎實在忍不住,從簾子後面跳出來抓著王才的衣領就是一通狠揍。
“你他媽的是什麼父母官,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嗎。災民處在水深火熱,你竟然只想著分賑災銀,你這樣的官不知道要害死多少百姓,本王今天替天行道。”說完一把刀就刺了下去。王才倒在血泊中。
“我說的沒錯吧。一定會有人來行賄。”
“段朗明,你平時就是這麼受賄的吧,真是熟門熟路‘很懂行’。”
“誣陷得有證據。這一次不過是想讓你抓人,我才假裝受賄的。”段朗明冷冷的說。
段朗明非常瞭解紀禎的脾氣,這個人天真感性,有勇少謀,直腸子。
作者有話要說:
☆、第 18 章
半夜,段朗明從會館出來,偷偷來到河間府諸縣知縣府中,告訴他們王才把他們以往貪腐的證據已經交給了紀禎,紀禎為人剛正不阿,他們的小命就要保不住了。
沒想到這些知縣哪一個沒有一屁股的貪腐證據,人人自危。
王才已經死了他們一個個都嚇得頭皮發麻。
段朗明說:“我跟寧王的關係最為不好,大家都知道。不為別的,就為了不讓寧王立功,這一次我一定會幫助大家的。”
知縣們如遇到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紛紛慷慨解囊。
“哪能讓段大人白為我們做事,我們都懂的,這是一點孝敬,不成敬意。”
為了保命,知縣們都大方的很,外官的口袋豐富,不是吹的。
加上王才給的,賑災的銀子已經足足的了。國庫也不會緊張。
這一次段朗明利用了紀禎跟他唱了段雙簧,雖然紀禎被矇在鼓裡什麼也不知道,可是段朗明已經辦完了所有的事情。
段朗明連夜寫了請旨的摺子,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皇帝批了之後,戶部直接帶著銀子來了。
加上段朗明從當地貪官那裡搜刮的加起來解了燃眉之急。
有紀禎和段朗明在,知府們擔心自己貪汙的證據已經被紀禎掌握,雖然他們人人大出血,但是卻不敢動賑災銀一分一毫。
紀禎脾氣一上來,直接殺了知府王才。他們多大的膽子也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災民如願領到賑災糧。都對紀禎頂禮膜拜,紀禎一刀殺了王才,大快人心。寧王不僅僅是戰神,而且愛民如子,剛正不阿。自此寧王的形象更加光輝燦爛了。
河間府的百姓中流傳著紀禎大戰“妖臣”的傳說。
百姓都認為這一次能夠得到朝廷的賑災銀,而不是被“妖臣”和當地貪官貪汙都是是因為紀禎。有了寧王在“妖臣”段朗明才不敢放肆。
百姓擁護紀禎,紀禎確實當得起百姓的愛戴。雖然黑鍋,誤會都背段朗明身上,段朗明也一笑置之。
事情辦完二人回京覆命不提。
一些進步青年長期以來接受段朗明的資助,又在科舉中獲得一官半職。他們大部分現在翰林院任職。這是段朗明改革的一大舉措。
其中文生,當年因為無錢看病差點死在破廟裡,更是與段朗明結為至交。
文生做夢也想不到,當今朝中人人得而誅之的妖臣段朗明根本不是他想的那個樣子。更加想不到的是在為難之際,會獲得段朗明的幫助,而且讓他在科舉中嶄露頭角。
他本是主流之外的騷客,平日裡文生沒有少散佈批評當朝的文章。俗稱“文流氓”。
他做的那些文章中就有專門罵“妖臣”段朗明的。真正接觸認識了段朗明之後,文生髮現自己大錯特錯了。
文生此後在自己的隨筆中寫“天下人都不懂他,就算天下人都不懂,我文生不會不懂。普天之下,當今朝中,能夠下定決心改革的,只有段相爺。要想改革也一定要依賴段相爺也只有段相爺有這個本事。”
段朗明第一次讀文生的文章,文生那錚錚的文人傲骨,志向的高遠和剛毅令段朗明自愧不如,熱血沸騰。連聲說一定要見見作者。
不認識之前文生把段朗明罵的狗血淋頭,認識之後,文生贊段朗明驚為天人。
段朗明經常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