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3 / 4)

老爺爺跟我說過,鬍子是想把咱家當家的綁走,你太爺是當家的,俺們哥三個急了,都說自己是當家的。有兒子,就不能讓老子遭這份罪。你爺爺是莊稼院的全把勢,千兒八百的也難找出第二個,就是死倔死倔的,愛“拔犟眼子”(認死理,不會變通),那不是幹吃虧嗎?你二爺爺一輩子爛眼咕瞎的,照鏡子看不清自己個眉眼,身板也不行,讓鬍子折騰幾天,再著急上火,小命都沒了。要說心眼兒活,能說會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咱們老張家還得數俺。

老爺爺說,當晚向東走出20來裡地,第二天又奔出20多里,到個叫黃家滴臺的堡子。十幾戶人家,鬍子大隊在那兒,一百來號人,鬧鬧哄哄的,殺豬燉雞,還摟人家娘兒們。

“秧子房”(關押人質的地方——編者注)設在山腳下一家獨門獨院的倉房裡,算我的老爺爺共是十六個“秧子”(人質),年紀大的六十來歲,小的十多歲,四個人反綁成一串,坐在地上。吃飯時解開綁繩,幾個鬍子端槍看著,吃完了再綁上。兩瓦盆高粱米飯,或是大子,上面放幾個鹹蘿蔔疙瘩。飯大都是餿的,蒼蠅哄哄的,有時連鹹蘿蔔疙瘩也沒有。人家也說得明白:就這玩意兒,愛吃不歹。想吃香的、喝辣的,趁早拿錢贖票。

老爺爺說,最受不了的是“熬鷹”。

好多“秧子”的手都讓繩子磨爛了,有幾個還少只耳朵,老爺爺明白那是讓鬍子割掉,給肉票家裡送去了。怎麼也搞不懂的,雞蛋或雞蛋黃大小的,那“秧子”頭上怎麼都是些包呀?這樣想著,困了,倚著牆根迷迷糊糊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突然腦袋疼得像炸開了似的,淚水一下子就出來了。睜開眼睛,那個看押他們的矮壯的鬍子,拎著一杆兩尺多長的菸袋,走到對面一個正打瞌睡的小孩跟前,小榔頭似的菸袋鍋子,照腦袋又是一下子。

老爺爺說,鬍子不讓“秧子”睡覺,看誰打盹了,就用菸袋鍋子鑿你,叫“熬鷹”。那人都熬得沒骨頭、沒魂兒了,成一堆肉了。俺讓他們生生熬了兩天半,要再熬上兩天,叫俺跑也跑不動了。

不讓睡覺,就想家、想事。用老爺爺的話講,是翻來覆去把下輩子的事都想了個遍。

打記事起,從我爹和爺爺輩人口中聽到的那些話,後來常會讓我想到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中的“痛說革命家史”,只是毫無“革命”可言,而是“正經”、“本分”、“老實”這樣的主題詞。“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咱老張家是正經人家”,那論據是從山東到東北,從沒有人犯過什麼事。如果爺爺輩中有人活到今天,還會說從你太爺爺到俺的重孫子,六代人中沒有叫公安局、派出所找去的。他們評價一個人,也往往是“人家是正經人家”,“這人不是正經人”。正經的標準,不僅是勤勞,還得有規矩。笑不露齒,是專對女人的。坐在炕上要“盤腿四坐”,坐在哪兒也不能蹺二郎腿,不能挓挲腿,男人如此,女人加個“更”字。吃飯不能說話,吃菜要夾自己這邊的,不能可盤子扒拉,男人要狼吞虎嚥,女人要細嚼慢嚥。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言。來客人了,是長輩要向之鞠躬(叫“施個禮”),再根據大人的介紹稱呼一聲。這種教育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所有言行,是“正經人家”“正經人”的重要內容。我的三個奶奶、我媽和十幾個嬸嬸、姑父,太爺爺和爺爺們的選擇標準,某種意義上不是看其人,而是看其家,是不是“正經人家”。而“正經人家”就是懂規矩,沒有非分之想,憑力氣幹活過日子的人家。實際上,在老爺爺被綁票時,那個有著方圓幾十裡少見的大糞堆、大柴火垛的家,已經眼看著就要發家了。

所以,我的祖輩都認定是鬍子毀了我們的家,毀了我們家的發家夢。

在捱了第一菸袋鍋子後,老爺爺就瞄準了門口靠牆倚著的一副犁杖。頭天晚上想了不少法子,一串四個人也沒坐到那兒,第二天晚上機會來了。約莫半夜時分,窗臺上的野豬油燈不時發出嗞啦聲,老爺爺把反綁著雙手的比筷子粗點的幾圈繩子,不動聲色地在那鏵子上磨斷了,幾截斷繩和兩個繩頭緊緊攥在手裡,就說:“俺要‘拉’(大便)。”

“秧子”要撒尿,鬍子嫌麻煩,有時就讓你往褲襠裡撒,這大便就不能不理了。

一串四個人,連拖帶拽地出了院子。那個矮壯的鬍子拎支土造手槍,罵罵咧咧地上來要給老爺爺解褲帶,老爺爺一撒手就跑了。鬍子喊著“滑(跑)了”,“滑了”,那支破手槍沒拎起來就響了,正打在自己的腳面上。

老爺爺說,槍一響,俺尋思完了,可還知道“完了”,不就是還沒完嗎?俺就“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