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4 / 4)

再派到部隊去。各軍陸續大都成立少年連(營)後,也大抵如此。像楊靖宇、趙尚志,幾乎一直把少年連(營)帶在身邊。這些小孩,有的是流浪兒,有的父母被敵人殺害了,被部隊收留了,還有的是隨父母上隊的。把他們集中編制,便於行軍作戰,平時又能學文化、學軍事,像個教導隊似的。

高玉林老人說,我十三歲給地主放牛,十五歲當“半拉子”,十六歲幹“八厘股子”。“半拉子”是幹半個人的活,給你一半的工錢。“八厘股子”是幹八成活,給八成工錢。話是這麼說,實際上常常給不到。我剛參加抗聯那陣,就是跟著跑,連個“八厘股子”也頂不上,算個“半拉子”吧。

曹曙焰老人說,那時和現在,文字上都叫“少年連”,當年我們就叫“小孩隊”,有的還叫“半拉子隊”。“小孩隊”鍛鍊一下,打仗挺厲害的。大人剛參軍,不會打仗,還趕不上“小孩隊”、“半拉子隊”呢。

1934年3月9日,《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交給黨團省委報告之三》中,在談到珠河游擊隊時說:

少先隊原來二十餘人,當我到隊時,只有十八人,因為吸收幾個人到教導隊去了,少先隊是一箇中隊,隊長李根先最勇敢忠實。沒有派爭,非常好的一個同志(韓),但政治上不發展,少先隊員較之其他隊員勇敢積極,在政治上也比較其他中隊好得多。

1937年12月,1軍成立少年鐵血隊,楊靖宇讓王傳聖當指導員。全隊五十多人,幹部年齡最大的是指導員十九歲,隊員中年齡最大的十八歲,最小的十四歲。第一仗是臨江縣紅土崖戰鬥,全殲偽軍一個排。接著又攻打小蒲岔河“集團部落”,活捉三十多偽警察。戰後偽警察說,一幫大老爺們兒,讓群小孩打得稀里嘩啦。

著名的冰趟子大捷,3軍少年連打得非常勇敢、頑強。

筆者採訪到的大多數老人,像李在德、李敏、胡真一、王鐵環、周淑玲、潘國權、叢茂山、曹曙焰、王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