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精神病人彷彿隱形人……沒人會注意他們。”報告中提到,有名護士無視往來的病人,直接解開上衣,調整胸罩。羅森漢說:“沒有人覺得她在挑逗病人,她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他甚至目睹病人捱打,還有名患者遭受嚴厲處罰,只因為他對護士說:“我喜歡你。”羅森漢沒談到病房裡的夜晚,但想必那是漫長的煎熬。躺在狹窄的床上,醫護人員每15分鐘就來巡視一次,手電筒的強光很刺眼,以至於讓人什麼都看不到。那時候羅森漢心裡在想什麼?想念家中的妻子、兩個還在學步的孩子嗎?儘管醫院離家不到200公里,卻感覺遙不可及。這就是科學。自然界的毛細現象不適用於現實社會,人為的隔閡是牢不可破的城牆,它可以阻隔一切,沒有縫隙可以逐步滲透。

羅森漢及其他同伴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他們被要求講述生活中的快樂、滿足、失望等經驗。儘管只有幻聽症狀是虛構的,但其他方面的描述都是真實的,診斷結果卻出現截然不同的解讀。如,“這名39歲白人男性……長期以來對親密關係抱有極度矛盾的感受……情緒不穩定……他自稱有若干好友,但言談間表露出對友誼的疑慮。”1973年,羅森漢在著名的自然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文章,他說:“這位醫生會這樣說,顯然是因為我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如果他知道我是‘正常人’,說法肯定就不一樣了。”

奇怪的是,其他病人都知道羅森漢神智正常,只有醫生不知道。至於住進美國其他精神病院的假病人,有幾位也遇到類似的經歷。精神異常者比治療精神異常的醫生更能辨識誰是正常人。有名年輕病人走近羅森漢,對他說:“你沒有病。你若不是記者,就是教授。”還有病人說:“你是來視察醫院的。”

住院期間,羅森漢聽從所有指令,私底下也會要求某些優待。他除了幫助其他病患處理問題,提供法律建議之外,他還勤寫筆記,這被醫護人員稱為“書寫行為”,並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症導致的偏執行為。不久之後,他莫名其妙地獲准出院,跟當初他被迫入院一樣突然。

這段體驗對羅森漢意義重大。他目睹精神病院的非人道做法,也發現精神醫學本質上的缺失。全美各地不知有多少人像他這樣被誤診,被迫服藥,甚至強制住院治療。被貼上精神異常的標籤,就能使人瘋狂嗎?換言之,思想取決於診斷結果嗎?

醫生也是人,也會受暗示

早在羅森漢的實驗前,1966年,羅森塔爾(R。 Rosenthal)與雅各布森(L。 Jacobson)兩位學者也進行了一項類似的實驗。他們以小學1~6年級的學生為被試,施以“哈佛習得變化測驗”(The Harvard Test of Inflected Acquisition)。這項號稱可預測學生學業進步幅度的智力測驗,實際上只測試了幾項非語言技能。他們告訴受測學生的任課教師,若學生在該項測驗中表現優異,一年內,學生應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進步。事實上,這項測驗並無這種預測作用。

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將測驗結果告知教師。一年後,再對這批學生進行調查。他們發現先前被歸入“突飛猛進”組的學生,學業進步幅度明顯高於其他學生,該組學生的智商明顯提高,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尤其顯著。實驗結果顯示,智商高低雖與天賦有關,但機會與期望的影響更大。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另有一項類似“實驗”也證實外來期望的強大力量。這樁奇聞的主角是一匹號稱會算算術的馬,它叫漢斯,出題給它,它就會抬腿蹬地,敲出正確答案,很快就贏得“聰明漢斯”的稱號。許多人付錢來看它表演,或出題考它。

有人對此心存疑惑。1911年,普魯士心理學家芬格斯特(Oskar Pfungst)對漢斯展開深入檢視。經過長期觀察,芬格斯特發現,漢斯其實不懂算術,但它能敏銳感受到旁觀者給予的微妙資訊,據此決定要蹬幾下地。例如,若答案是5,漢斯蹬到第5下的時候,旁觀者會釋放出微妙訊號,如,不自覺地揚起眉毛、頭部傾斜,漢斯便知道此時該停止了。你瞧!這跟懂不懂數學完全無關,關鍵在於能否敏銳地感受到環境給予的暗示,並正確解讀資訊。這種說法儘管難以置信,但有例項為證,它凸顯了人類獨特的心理傾向:一旦認定是這樣,就會設法讓情況符合內心所想。

羅森漢聽過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的實驗,也知道聰明漢斯與理性批判的芬格斯特。不過,他知道的還不只這些。上述實驗指出,偏見與情境是左右我們感知現實的關鍵,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