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看到村子裡的行人很少,偶爾看見有保安巡邏經過。邵文柏說過,運貨進來的車另有車道,不進入居民區,因此整個居民區顯得很安靜。青石板路配合著路邊的淺黃色的蘑菇胖圓房,看起來很有特色。

仔細看村子裡的住宅區是規劃過的,一片片蘑菇房成群地在山腳下連綿的平地上依地勢而建,面積有大有小,小的佔地七八十平米,大的佔地幾百平米都有。看上去蘑菇房在地面上有兩層半,聽說地下還建有兩層地下室,房子前後還修了地窖。窗子用的是鋼化玻璃,也配有厚厚的窗扇,屋頂的天頂一部份是玻璃頂,同樣配有頂門。

村民屋頂的閣樓裡都置著太陽能光伏板,只要天氣睛好,就可以從屋頂吸收陽光產生電能。蘑菇房之間修了圓拱型的玻璃通道相連,這是山下村民的溫室房。

有些房子外面設定了廣播器,方便向村民們傳達資訊,還有多處地方有監控攝像頭,想來這是用來防止村裡出現一些不和諧的事情。

年越和邵老爺子走在村子裡的時候,不時聽到廣播在響:“村號XXX,某某某,聽到呼叫請立刻到村委二樓”之類的呼喚。後來才知道這是村子裡的特色。這裡屬於深山區,手機訊號本來就不好,以前村公所是用電話跟鄉鎮政府和鄰村聯絡。村委們為了村子的安全保密,把基站的訊號都遮蔽了。現在村民們想要聯絡人,只可以在村委打電話,或者也可以去村委樓的公共網咖,村子裡以前也是拉有光纖的。

年越想,村裡現在真應了那句“通訊基本靠吼”的話。後來村子穩定下來後,有人自行演變了版本,變成“村號XXX,某某某,村委叫你回家吃飯”之類的搞笑版。

晚上他們一家是在邵二叔家吃的飯。邵二叔三叔土豪們的房子在另一座山上,房子看起來不止一座,而是好幾座,成一排相連著,院子之間的牆打了門相通。每座房子的正面寬度,不像邵文柏家那樣是三十多米,而是五十米以上,每層的房間有十數間之多,室內大廳的面積有兩百多平米。聽說這幾層山的房子不止住著邵二叔三叔的家人,還有他們的親家們和關係戶,大多是大戶型的房子。

邵文柏家那一座山全是邵家族人或原住村民,這一座山不止是邵家族人和原住村民,還有不少是邵家族人的重要關係戶。他們中有些家庭也頗有能耐,在前期投奔邵家族人時就開始貢獻他們家的力量,為大崗村的建造出物出力出人。他們在建造基地時出了大力,因著家人多,要求村裡安排大戶型的房子。村裡最先安排外人入住時,是考慮了每家每戶的戶口人數,按人頭面積分配的。所以家裡人口多的家庭,分到的房子也大。

這時候的人們突然有了某種抱團生活的思想覺悟,覺得家人們能生活在一起的,還是生活在一起比較好。而且各人也是想著幾戶親友最好是住得近一些,大家有事可以互相依靠。這時就沒人想著獨居而處,或者脫離家人獨立出去住小房子的。

也有些原住村民不習慣山上的洞房(他們是這麼稱呼的),依然選擇住在山下的蘑菇房裡。像邵姑姑和姑父一家就是,他家的老人腿腳不好,他們家就選了地勢稍高一點的蘑菇房,人照樣能在二樓看到遠方的風景,也就覺得就沒必要選在山上。

山下那些修建得特別大的蘑菇房就是邵家族人或原住村民所在地,還有些更大的,就是歸屬村裡的公共倉庫或溫室。大型的半球形樓一般是村裡的公辦產業,像大型倉庫,村委辦公樓,醫院學校工廠之類的地方。

吃飯時邵老爺子跟親家們見面寒喧後,還讓年越一一拜見長輩們。邵文柏和年越沒有擺過喜酒,也不願意擺。邵老爺子這樣鄭重正式介紹,也算是表明態度。

邵文柏悄悄跟年越說:“爺爺現在對你很滿意。”

“真的?我也沒做什麼特別的,爺爺人真好。”年越有點受寵若驚。在邵家大宅和爺爺住的時候,就是早晚陪陪他,替他按按腿腳,其餘時間他都去忙了,兩人也沒多深入說話,都是聊些家常,平常還是林伯和家裡傭人在照顧爺爺。

邵文柏笑笑,沒再說話。

吃過晚飯,太陽還沒有下山。年越問邵文柏:“我之前的行李在哪呀,我怎麼在家找不著了?”

邵文柏說:“在山上的山洞裡。”他指了指所處在山城後面的更巍峨的巨大高山。

“在大崗山的山洞裡。”邵文柏仰頭說。

“啊?!那我要用還得上這高山?”年越驚!這山看起來有一千米了吧,他們建房子的山最多也就四百米高度而已,而且山體看著也沒這麼龐大的。

“咱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