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持久而正確的核心。圖中所示的是這樣一種經濟,在該經濟中工資和價格由競爭性市場決定,並可以靈活地上下浮動,以消除任何額外的需求或供給。在AS-AD分析框架中,它可以用一條標準的向下傾斜的總需求曲線和一條垂直的總供給曲線來描述。
假設由於貨幣緊縮、出口下降或其他外部力量使得總需求下降。結果,如圖17-1所示,AD曲線向左移動到AD′。在初始價格水平P上,總支出下降到B點。結果出現供給過剩,從而使總體價格水平從P降到P′。隨著價格水平的下降,在C點上又重新實現了充分就業。
根據古典學派的觀點,貨幣供給、財政政策或者其他支出的變化不會對產出和就業產生持久的影響。價格和工資的靈活變動能夠維持充分就業。
政策結論
古典學派觀點的下面兩個結論對於經濟政策至關重要。首先,古典學派認為,經濟僅僅會在短期內暫時地偏離充分就業和生產能力的充分利用,而不可能存在長期而持久的衰退或蕭條,合格的勞工在現行的市場工資條件下能夠迅速地找到工作。
古典學派興起與凱恩斯革命(2)
上述觀點並不意味著古典經濟是無摩擦的完全競爭的天堂。在他們的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到由於人們正在不同的工作之間進行轉換而造成的摩擦性失業,也能夠看到由於工會工人要求高於均衡水平的工資所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市場力量會產生微觀經濟中的浪費、扭曲與無效率現象。但是,根據古典學派觀點,經濟不會出現普遍而持久的宏觀經濟的浪費現象,即由於總需求不足而造成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情況。
古典學派第二個令人吃驚的結論是:總需求政策不能影響失業和實際產出水平。進一步講,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所能影響的只是經濟中的價格水平,以及實際GDP的構成。這一古典命題也可以很容易地從圖17-1中看出。以一個處於均衡點A的經濟為例。假設中央銀行決定緊縮貨幣供給以抑制通貨膨脹。在初始價格水平P上,會出現短暫的超額供給。然而,隨著價格和工資在供給過剩的壓力下迅速下降,經濟就會移向新的均衡點C。緊縮性經濟政策降低了總體價格水平。但是,由於價格和工資的彈性確保了經濟由原均衡點向新均衡點順利移動,產出與就業的水平在本質上並未發生變動。
古典學派論點的核心是這樣一種信念,即價格和工資是具有彈性的,而工資…價格的這種彈性提供了一種自我矯正的機制,從而能夠迅速恢復充分就業。正如我們在本章後一部分將會看到的,這種古典觀點在今天的新古典學派著作中仍然是很有活力的。新古典經濟學家超越了最簡單的古典學說,考查了不完全資訊、技術衝擊的存在以及由於資源在產業之間進行轉移所引起的摩擦等問題。但是,儘管披上了現代的外衣,他們的政策結論仍與早期的古典經濟學家緊密相聯。
凱恩斯革命
儘管古典經濟學家不斷宣稱持久的失業不可能出現,然而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學家們卻很難忽視當時龐大的失業大軍,那些在街角乞求工作或推銷鉛筆的人。經濟學將如何解釋這種大規模且持久的資源閒置現象呢?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1936年)提供了一種迥然不同的宏觀經濟理論,即一套觀察經濟政策和外部衝擊影響的全新的理論分析框架。實際上,凱恩斯革命將兩種不同的因素結合在一起。首先,凱恩斯提出了我們在前幾章已經深入探討過的總需求概念。其次,另一革命性的內容是凱恩斯主義關於總供給的理論。古典學說假定價格和工資是具有彈性的,從而總供給曲線(AS)是垂直的。相反,凱恩斯主義堅決主張價格和工資缺乏彈性,總供給曲線的形狀接近於水平或向上傾斜。根據凱恩斯學說,供給絕對不可能創造對其自身的需求;需求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驚人的後果
透過將兩個新因素結合在一起,凱恩斯給宏觀經濟學帶來了一場真正的革命。圖17-2展示的是凱恩斯觀點的精髓,這幅圖現在已為人們所熟悉。它將一條總需求曲線與一條凱恩斯主義的向上傾斜的總供給曲線結合在一起。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現代市場經濟可能會陷入一種非充分就業的均衡,即總供給與總需求達到均衡,但產出水平卻遠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且相當大的一部分勞動力處於非自願失業狀態。例如,如果總需求不足(如圖17-2中A點所示),那麼經濟就會長期(10年)在高失業率水平上處於均衡狀態。由於並不存在引導經濟回覆到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