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對技術、投資或勞動供給的衝擊使經濟的潛在產出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使垂直的AS曲線發生移動。這些供給衝擊透過總供給的波動轉化為實際產出,完全不受總需求(AD)的影響。同理,受稅收、管制政策和部門受衝擊力度等微觀因素的影響,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NAIRU)發生變動,從而導致失業率的變動。
財政政策的李嘉圖法則
在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批評中,影響最大的是一種關於財政政策作用的新觀點。這種觀點是由哈佛大學的羅伯特·巴羅提出的,稱為財政政策的李嘉圖法則(Ricardianviewoffiscalpolicy),認為稅率變動對消費支出沒有影響。
這種觀點是對第6章所介紹的消費的生命週期模型的邏輯擴充套件。根據李嘉圖的觀點,個人在進行消費決策時,不僅會考慮當代人的消費,而且會考慮得更遠;也即,僅僅將自身作為其家族鏈中的一環,就像歷史中的一個王朝一樣。父母不僅關心他們自己的消費,而且關心他們孩子的福利;同樣,他們的孩子也會關心其下一代的福利。這種結構稱為“王朝家族偏好”(dynasticpreferences),其含義是:如果每一代都考慮子孫後代的福利,則當代人的決策視野勢必要延伸到無盡的未來。
然而,由此推匯出的結論卻令人驚訝:如果政府在減少稅收的同時保持政府支出不變,則必然要增加借款。但是要保證政府支出不變,在未來某個時點上,政府將不得不增加稅收以償還新增借款的利息。根據李嘉圖財政法則,消費者對未來政府將會採取的政策具有理性預期。因此,當稅收削減時,他們就知道要為未來稅收增加做好準備。這樣,他們就會增加與所減少的稅收額相等的儲蓄,並保持消費支出不變。另外,即使稅收增加不是發生在他們的有生之年,他們也會考慮到下一代人的福利;他們會因此減少現期消費以增加遺產,幫他們的孩子償還額外的稅收支出。
從最終淨效果來看:按照李嘉圖法則,稅收變化對消費支出不會產生影響。另外,從家庭角度來看,政府債務並非是淨債務,因為在他們自己的計算中,會考慮到為這筆債務所必須支付的稅收的現值,而這會抵減他們所持有的這些資產的價值。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3)
李嘉圖關於債務和赤字的觀點在宏觀經濟學家當中引起了許多爭論。批評者指出,李嘉圖法則的這個觀點要求家庭必須很有遠見,計劃留下遺產給下一代,並能不斷地權衡他們自己和子孫後代的利益。若家庭沒有孩子,沒有遺產,不為子孫考慮或者沒有遠見,則這根鏈條就會斷裂。最新的經驗證據並不是很支援李嘉圖法則,但是這項研究在揭示財政政策的邏輯侷限性等方面卻很有價值。
效率工資
近年來另一個重要的進展是將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的成分融合在一起,稱為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鄄wagetheory)。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的埃德蒙·菲爾普斯(EdmundPhelps),1995~1997年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約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Stiglitz),聯邦儲備委員會委員、1997~1999年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詹妮特·耶林(JanetYellen)。該理論認為企業存有將工資水平保持在市場出清水平之上以提高生產率的動機,並用這個動機來解釋真實工資的剛性和非自願失業的存在。根據該理論,高工資之所以導致高生產率,是因為工人更加健康(特別是在貧窮的國家中)、士氣更加旺盛或把事情辦糟的可能性更小,還因為優秀的工人不大可能辭職去尋找新工作,或者是因為高工資可以吸引更出色的工人。
隨著公司增加工資以提高生產率,尋找工作的人可能願意排隊等候這些高收入工作,從而產生了非自願的等待性失業。這一理論的驚人之處在於,它認為非自願失業是一種均衡的特徵,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消失。
供給學派經濟學
20世紀80年代早期,又有一個群體加入了這場討論。這個學派被稱為供給學派經濟學(supply·鄄sideeconomics),它強調激勵,建議大幅度削減稅收,以此來促進經濟增長。供給學派經濟學曾得到美國總統里根(1981~1989年)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1979~1990年)的熱烈擁護。
供給學派的核心論點之一是強調激勵(尤其是對工作、儲蓄和企業家才能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