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第二個難題。林志遠找來了建設局從事機電工作的技術員梁昌壽。他們一起設計了一條導線,從旗杆下引出,穿過埋在地下的管道,與天安門城樓上安裝的開關連線在一起。為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反覆奔波在旗杆與城樓之間,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直到萬無一失。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成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誕生了。
下午2時55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陸續登上天安門城樓。下午3時整,歷史性的時刻終於來臨,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佈:“請毛主席升旗。”
站在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意識到這句話有些不周全,趕緊小聲提醒道:“請毛主席升國旗。”
林伯渠也意識到了,又大聲宣佈了一次:“請毛主席升國旗!”
莊嚴的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演奏起來,身材偉岸的毛澤東主席大步走到升旗按鈕前面,按下了升旗按鈕。
他莊嚴地向全世界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這個洪亮的聲音震撼了古老的北京,震撼了全中國,震撼了全世界,開創了中國各族人民的新紀元。
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
4 一個人的升旗
蒐集完資料,董立敢又一鼓作氣,整理出了一份幾千字的國旗知識講稿。後來,又經過指導員和有關領導的把關和充實,終於形成了一份比較完善的國旗知識講稿。
兩個月之後的一天,天津市一個學校的300多名學生來天安門廣場搞愛國主義教育。董立敢第一次在學生面前成功地演講了那份他精心準備的國旗知識講稿。
從此之後,天安門廣場就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旗班裡的每個戰士都成了具有專業水準的講解員。而宣講國旗知識、激發愛國熱情自然而然地也就成為一代代國旗衛士的一項基本任務。
1983年的那個初春,在整理國旗知識講稿的時候,董立敢忽然聯想到一個問題。
他們部隊接管升旗任務之前,升旗任務由北京衛戍區一師負責,聽中隊長說一師是從1977年才開始接管升旗任務的。那麼,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到1977年這漫長的28年中,是誰負責著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任務呢?
董立敢當時正在考慮著變更升旗方式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他腦子裡只是一閃念就過去了。後來真正把這件事情搞清楚的是1989年入伍的國旗班最後一任班長趙新風。
趙新風是三人升旗方式國旗班的最後一任班長,也是1991年成立的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的第一任升旗班班長。後來,離開國旗護衛隊之後,趙新風想寫一本關於國旗班的書,於是就去尋訪一些與天安門廣場升旗有關的人和事。
就這樣,一個叫胡其俊的人漸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之中。
從此,一段鮮為人知的升旗故事也漸漸被國人所熟知。
開國大典之後;天安門廣場上並沒有專業的升旗手。
考慮到升旗需要按電鈕,而旗杆下基座附近的電機又歸北京市供電局負責養護,於是組織上就順理成章地把升旗工作一道也交給了供電局。
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天安門廣場附近北京供電局的電工陳紅年承擔了這項工作。一年多後,領導調整工作分工,又把升旗的任務交給了胡其俊。
當時,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並不是每天都升,一般是在一些重大節日或是有重要活動的時候才升國旗。
1951年9月30日,國慶節的前一天,供電局電工胡其俊接到通知,從第二天起由他負責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工作。
當時,胡其俊還是個22歲的小夥子。他知道這個訊息後非常興奮。那天晚上正趕上他值夜班,他怕耽誤了升旗,下班後乾脆就沒有回家。
國旗是從天安門管理委員會領來的。靜靜的夜裡,看著鮮豔的五星紅旗,胡其俊心潮起伏。整個晚上,他的腦子裡一遍遍地想象著升旗的程式。
當時,胡其俊沒有鐘錶,上頭也沒有告訴他具體的升旗時間。他完全是憑著感覺認為國旗應該與太陽一同升起和降落。
胡其俊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就從床上爬起來,扛著國旗來到了天安門廣場上。
那時候,旗杆基座四周是被護欄封閉起來的一個正方形,沒有給升旗手預留出入口。胡其俊必須先跳進護欄內,然後再踩著旁邊電機的箱子爬到兩米多高的國旗旗杆基座上去。上去之後又發現,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