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尾國腳”的潮汕地區,是一個盛產首富的地方(1)
在南中國的廣東省與福建省交界處,有三條河流從丘陵地區蜿蜒而出、綿延數百公里,在下游沖積出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的平原後,最終奔向了廣闊的大海。
這三條河流分別是韓江、榕江和練江。其中韓江的流量最大,它也是廣東省境內第二大河流。韓江原名鱷溪,唐代因諫迎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的韓愈,在此地短短的八個月裡,訪民疾苦,重農桑、築堤防、興學校、祭鱷魚,並開潮州之文風,後人為了紀念這位一代文宗,而把鱷溪改名為韓江。
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入海處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當地人稱這種沙堤為“汕”,開端處則叫“汕頭”,其後,這一塊土地也因此被稱為汕頭。
如果在地圖上用筆把汕頭、香港和臺灣省的臺南市用直線聯結起來,會發現正好是一個正三角形,而汕頭正處於這個正三角形的角尖。從汕頭到兩地,僅不足200海里,數小時既可到達。由此可見其位置的獨特之處。
以汕頭為首,包括其後的潮州、揭陽等三地,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潮汕地區。潮州市素有“嶺東首邑”之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沿海開放旅遊城市;揭陽市也是粵東主邑,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來是粵東、贛南及閩西等地物資集散地。潮汕地區總面積達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有餘。因為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前赴後繼地出海謀生經商,使這裡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僑鄉之一。
據考古材料證實,潮汕地區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潮汕的先民屬大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南遷入主潮汕。現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漢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來的漢族後裔客家人。
據《周府》記載:“潮民力稼穡,收果木、蔗糖及魚鹽之利,經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門。”另據史料記載,遠在元代時,這一帶就已形成較大的漁村。而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裡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裡販鹽運銷,清政府於是在此設站徵收鹽稅。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21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
1861年,汕頭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後成為了全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
因為商貿文化發達,甚至後來遠在德國的恩格斯也聞其大名,並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讚譽,汕頭是中國唯一具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
相對中原而言,潮汕地區的地理位置過於偏僻,所以被稱為“省尾國腳”。境內雖然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因為常有颱風與地震等自然災害侵襲,再加之歷來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人們的生活一直比較貧困。
因為這種地緣關係,潮汕人形成了幾種主要的性格特徵……
個性之一:做事精細而又能吃苦耐勞。因為天災不斷、地少人多,不拼盡全力和精細耕作,就很可能有受凍捱餓之虞,故潮汕人有“種田如繡花”的說法。
個性之二:勇於拼搏、冒險敢闖。在種田和打魚尚不能解決溫飽的情況下,潮汕人只能外出經商。有的人甚至冒險一搏,奔向浩瀚的大海,從事海上貿易。很多人直接出走到南洋等異域謀求生活。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省尾國腳”的潮汕地區,是一個盛產首富的地方(2)
這種拼搏、冒險、堅韌的個性,讓他們中間一些人成為了鉅商大賈,潮汕也變成了一個盛產首富的地方……華人首富是潮汕人、泰國首富是潮汕人、新加坡首富是潮汕人、中國大陸首富是潮汕人、澳洲華人首富是潮汕人、歐洲華人首富是潮汕人、加拿大華人首富是潮汕人。海內外成功的潮汕人中,既有李嘉誠、謝國民、黃子明、陳有漢、陳聽天、李石成、謝慧如、蘇旭明、林百欣、連瀛洲、朱孟依、劉鑾雄、馬化騰這樣的商人,也有杜國庠、趙汀陽、秦牧、蔡瀾、馬思聰、鍾敬文這樣的文藝人士,還有李光耀父子、泰國前總理他信這樣的政治人物。甚至第一個在海外當皇帝的華人也是祖籍潮汕的鄭信,他擊退緬軍並平定了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泰國,建立了吞武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