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道菜都是華僑來到馬來西亞後,傳入怡保的改良的中國菜,如果你父親不是回國抗戰,你會比我先嚐到這些名菜。”多麼深刻的含義。
戰爭改變了我父親,改變了許多華僑家庭的命運。當我們品嚐著這些味香的菜餚時,又想起了南僑機工。他們不謀自己的幸福,而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安危,奔赴國難,1800多名機工還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他們沒有個人利益,一切獻給祖國,獻給母親!我建議大家以茶代酒,為南洋的優秀兒女們——南僑機工乾杯!
晚餐後,驅車回到太平。
從踏上太平,到找著福特汽車廠遺址,僅僅不到12個小時,真是父親在天之靈和佛祖的引導,才讓我如願以償!70年前的遺址依然如此真實地呈現在我的眼前,好像是一場夢。與父親、謝川周等南僑機工打工“合美”咖啡茶室的相關人士,都意外地找到了,這不是夢。尤其是合美創辦人的第三代人陳微橋先生,他離開太平已久,長期居住在吉隆坡,是美國一家保健公司的總代理。這一次,他是離開太平幾年後,回家休假。
晚上,陳微橋帶著爺爺留下的合美照片來到我下榻的美景酒店。我倆年齡不相上下,他的爺爺,便是我父親所在“合美”咖啡茶室的老闆。陳先生將他所知道的合美咖啡茶室的經歷告訴了我:
合美咖啡茶室1936年建成,業主是福建人蘇文岱,而經營咖啡茶室的第一代老闆是海南瓊海籍華僑陳永復,陳51歲就去世了。蘇文岱和陳永復交情很深,生意合作得一直很好。蘇去世後,合美物業交其女兒管理;陳永復去世後,交其子陳照盛(第二代)繼續經營。陳照盛過世後,由孫子(第三代)陳微豐經營,他就是陳微橋的大哥。但陳微豐經營不善,生意失利後出讓,只是陳微橋不知情。據陳微橋說,原先他打算和哥哥合資買下合美物業的,因哥哥沒有同意而沒有買成。最後,合美被現業主程文傑(海南文昌人,今年60歲,屬華僑第二代,出生大馬,是二手車老闆、地產商)購買。五年前,他以60萬馬幣(RM)買下合美,以危房拆遷,再用近100萬馬幣建成如今的四層商業新樓。
10月4日上午,我拜訪了相鄰的日新咖啡茶室陳丕春(75歲,海南文昌南陽人)和北霹靂茶商公會總務王書錦(海南瓊海人,現年70歲)老人,他們也證實了上述事實。兩位老人告訴我,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合美”已是太平很出名的咖啡館,不少海南籍的華僑在此聚會喝茶。
兩天的太平之旅,太平人給我的印象是樸素熱情。華人生活都非常節儉,很少看到餐桌有剩飯剩菜。整個小鎮老人居多,生活費用較低,如一杯熱咖啡,相當於人民幣二元二角,而且味道濃香。通常以廣東和福建話為交流語言。城市乾淨,摩托車成為主要的家庭交通工具。街道上,很少看到有腳踏車和計程車,因此,對外來客人不太方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太平的經濟和對外貿易不太發達,它的繁榮是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太平的教育較為落後,這裡沒有一所中專以上的學校,小孩都在怡保上學。據當地人介紹,太平的香餅和榴蓮很出名,因此,我買了香餅和咖啡粉回國,去拜祭我的父親,讓他在九泉之下也能再品南洋太平第二故鄉的咖啡香。
10月4日清晨,我在父親工作過的合美遺址附近的百年大樹下,取了一把泥土和一片樹皮、一塊草皮,一起帶回到父親出生的地方——海南文昌坑尾村。10月8日,我把這些紀念品放在父親的墳墓前,讓父親14年的南洋成長足跡,也印記在坑尾,留存在他的身邊!不管是他出生的中國,還是哺育他成長的馬來亞,都曾經留有他的足跡。太平是他去世前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永遠懷念的地方!
中午,在馬燕圖的操持下,我們在下榻的美景酒店餐廳舉行簡單的記者招待會,參加的有《南洋商報》、《星洲日報》、《東方日報》、《光華日報》、《東方霹靂報》、《中國報》、《光明日報》等報社。我就此次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尋找父親抗戰前在南洋生活足跡之行,向各位記者作了介紹,並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我還透過媒體,感謝馬來亞在中國內憂外患、人民受盡壓迫的歲月裡,提供了一個和平的生存條件,讓我的父親及數百名海南華僑,能踏上這塊土地生活,並掌握了汽車駕駛和機工修理技術,為日後回國抗擊日本侵略者、報效祖國立下赤子功勳。我希望現“合美”業主程文傑先生,將“合美”兩個字重新掛在新樓上,以此紀念南僑機工。
南僑機工多少往事可以追憶(15)
幾天後,我在北京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