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講,人到無求品自高。六根沒有所求了,他心裡自然清涼自在。受陰是不是也受想陰的指揮啊?受它指揮去攀緣,所以這個「觸」是淺界,「離」才是深界。如果只破了「觸」,不破這個「離」,那我們還不能超出受陰。
對「離」與「觸」也是作兩種觀照:一種是證到了法我空,對一切有形有相之法全部破除掉。我想都不想去接觸什麼東西——我不想去接觸,它存在不存在離開啊?所以「觸」和「離」,這個「厭舍」就是離。一種是講一心三藏,我不存在想去接觸,也不存在不想去接觸,我卻能自然而然地接觸;但接觸以後,我不是用那種貪著名聞利養的心來受,而是用怎樣來成就自己、成就眾生的心來受。這就變成了妙有,是受而不受。
小乘和禪宗是破一切相,離一切相,來證得一個人我空或者法我空;圓教是即煩惱即菩提,不離開五欲六塵證菩提,轉識成智。所以轉這個受陰,也就是把五種意識心轉為成所作智,是解決這個問題,大家看圓頓大法這種修行,妙不妙啊?明白這個道理,心裡當下轉過來,當下就證果。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這句經文是講想陰界畔淺與深的分析,即記與忘。想就是六識,在想陰中,以有念(可以記憶)為記,以無念(失去記憶)為忘——也就是以記為淺界,以忘為深界。淺界、深界都要離開,才能破除想陰。像那些無想天人,他雖然什麼都不想,但並沒有破除想陰。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淺界和深界也都還沒有達到圓滿,要連深界都沒有、都要否定,才叫達到圓滿。
對於這個問題也同樣作兩種觀照:第一種觀照,是證到法我空,即破除了想陰;第二種觀照,就是明白了一心三藏,從空出有,在想非想——這個想是已經變這個妄想分別心為妙觀察智,這是真正地破除了想陰。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這段經文是講行陰界畔淺與深的分析,即滅與生。到了行陰就已經離開了色陰、受陰、想陰那種比較粗糙、浮躁的心態。下面作兩種觀照。
第一種觀照,在行陰中,「以迷位散心粗行為生相,以修位定心細行為滅相」。所謂「以迷位散心粗行為生相」,就是剛剛進入行陰區宇前半階段的那種心態,相對於前面想陰而言,這個心已經比較細膩;但相對於行陰後半階段的那種細相而言,這個時候的心仍然顯得比較散、比較浮躁,他仍然在生滅不已。所謂「以修位定心細行為滅相」,也就是進入行陰區宇以後慢慢地把心定下來,需要經歷一個由粗變細的過程。所以把迷位的那種粗行判為淺界,把修位的那種細行判為深界。這兩種境界都要超越,才能是行陰盡,而且連生和滅這個境界都要超越,最起碼到達禪宗的法我空,行陰才算破盡。嚴格來講,阿羅漢連人我空都還沒有空掉,所以那個第九次第定叫滅盡定,還沒有超出行陰。所以行陰盡,才能達到再也不落六道輪迴的阿羅漢境界。他這種人我空跟禪宗的人我空一樣不一樣啊?不一樣。禪宗在破除了法我空以後,人我空才究竟。
那麼第二種觀照,是用一心三藏究竟義來觀照,圓頓大教的菩薩願身再來,還會示現這個行陰,雖然仍是在行陰這個時候,但已成為妙有,是從空出有示現肉團身相,與眾生和光同塵,自他兩利,這才叫究竟意義的行陰空。在行陰而不受行陰的主宰,而是我們自己來主宰行陰,這就破除了行陰。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兩句話是對識陰界畔的分析,即湛入與合湛。所謂「湛入」,是指破除行陰以後進入識陰,以湛而入合。「湛」在前面來講是對行陰的一個標記,行陰相對於前面的色陰、受陰、想陰而言,顯得非常幽隱,不可琢磨,如如不動,這是相對而言,是湛而非湛。那麼以「湛」的這種特徵進入識陰區宇,叫「湛入」。所以把這個初級階段說為是淺界,跟前面解釋的行陰階段時的情況是一樣的,也就是在識陰的初級階段還保留了行陰階段,上面講行陰盡了以後還有定位、還有微細的行為,也就是講行陰後部微細的行為進入了識陰。
注意,前後他都有尾巴,帶著尾巴進來的。為什麼要講淺界和深界,而且要把深界斷了以後行陰才算破除了?比如到了識陰階段破除識陰以後,那行陰才算是真正破除了,因為他是帶著尾巴進來的,所以他這個尾巴在識陰階段是作為淺界而言,隨著不斷地加功用行,定力隨之轉深。那麼在識陰階段又同樣顯現出像前面行陰階段一樣的情況,這時候他就變得更加更加地微細,好像這個行陰和識陰已經合為一體,在佛法裡把它比喻為止水。在行陰的階段還有波浪,到了識陰階段已經沒有波浪了。雖然沒有波浪,我們定睛一看,那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