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第84講上(5 / 7)

還在動,這個時候就比喻為「合湛」。

所謂「合湛」,就是識陰和行陰合為一個本體。所以經家在講到七識、八識的時候,有時候把七識、八識說為一個識,即意根;前面六識都是由後面意根來顯現出來,注意,這是方便說;究竟說六識、七識、八識都是一個念。方便把它說為幾個階段,是為了幫助我們觀照和理解。

所以「湛入合湛」,似乎這兩陰已經合為一體,是把這個時候的境界說為深界。深界淺界要雙雙超越,才算突破了識陰,以下解釋同前。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這是回答阿難提出的第三個問題,這五種陰是一個一個地解除,還是當下一次性地銷除啊?

「此五陰元」,五陰本來的情況是這樣,叫「元」;五陰之本、之元、之原來的情況,叫「此五陰元」。

「重疊生起」,這裡可以按照「無明不覺有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而展開。具體來講,無明不覺而有第一個無明,叫業相無明;有了一,就不愁二、三、四馬上跟上來,也就是有了轉相無明;有了轉相無明,對著業相無明打妄想,也就現出現相無明。這三細在佛法裡一般說為根本無明,這個根本無明由於出現了現相以後,虛空之境已經形成;然後就是依靠這種境界——叫境界為緣,而現出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是由這九相無明而生起虛空世界、山河大地、天人鬼畜等十法界,乃至無量法界森羅永珍、千變萬化。

我們又可以從五蘊的角度來把它歸納,色身就是五蘊和合;嚴格地來講,沒有哪一法不是五蘊和合。一般講有情、無情也都是方便說;有情即無情,無情即有情,這是殊勝意義上的說法。任何一法它都是經過這五陰之元而「重疊生起」。但是無情要成佛,首先要轉為有情,依報隨著正報轉。那麼在人道這個位置就很少出現由有情轉為無情;而在低等畜生這個位置來講,就很容易由有情轉為無情。比如海里的那種珊瑚島就是由很多有情的小珊瑚蟲長期堆積在一起所形成的——因為它太執著、太愚痴了,所以化為石頭。也有一些低等層次的空散銷沉眾生,在一定的時期內,它就會轉化為一個虛空。虛空是不是無情呀?當然無情也還是有情,它無非是意識層次更低更低。實際上,有情和無情它沒有絕對的界限。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講方便義,我們所執著的這種生命是由意識心而有;講究竟義,我們所執著的這一切的萬法萬物萬事萬相——地水火風、泥巴瓦塊,也是因識有。所以這個識陰,也可以「生因識有」。「滅從色除」,這裡的滅,即滅一切相而歸於空性。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按照五陰生起的次第來解決這個問題。

佛在這段經文是重點對修禪人而言,如何歸於空性。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先穿內衣,再穿外套,到脫衣服的時候再把順序反過來。前面講九相無明而有十法界萬法的時候,從三細到六粗是不是就是由細變粗啊?所以破除的時候是不是應該由粗到細?也就是「滅從色除」,注意,這是針對禪宗而言。

那用圓頓大法來講,他可以不歷 次第,《楞嚴經》就難在這裡。有些人斷章取義,沒有全部圓融地觀照,他只執著於某一個部分。當然我們還要作一個補充說明,我們講這個一步登天,是侷限於證到分真即佛,明心見性;要成圓滿大佛,仍然要繼續勇猛精進地修行。也就是說對於絕大部分人而言,還是得按照次第來。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在理上,我們可以悟到一步到位。明白這個道理了,透過這個開悟了,我們所有的邪知邪見、迷惑顛倒隨即銷除。「並銷」,一悟即銷,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滅萬年愚。

比如這個房間的燈,一開啟是不是整個房間全部照亮?你不可能開燈以後房間這個角先亮,然後這個角再亮,然後那個角再亮,它是一亮全部亮。怎麼「事則漸修」呀?在黑暗的時候難免有種種亂七八糟的東西,比如一些灰塵,你得一點點掃。

這裡還解決了一個問題,一旦燈亮了以後,我們還會不會再落入黑暗啊?這就表示一開悟的人即已了生脫死,證到分真即佛,進入佛土;要成為圓滿之佛,還得藉助一些方便法門 來一步一步地進修。那麼現在燈已經亮了,我們已經知道怎麼亮了,會不會再叫它暗回去?除非演戲,那又當別論。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把燈關掉,雖然又變回黑暗了,但跟在亮中一樣,我們知道想亮就能亮。那亮了以後我們再變成黑暗,叫什麼?叫妙有。這是真正地破除了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