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講(1 / 7)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

時:即眾僧自恣之時,諸佛歡喜之日,供佛齋僧,功德倍勝。這一天波斯匿王為他的父親做功德,請佛菩薩應齋。

波斯匿王:是佛的一個在家弟子,譯作「月光」。波斯匿王跟佛同年同月同日生,佛出世的時候是不是有許多瑞相啊?各種祥瑞之光不僅在印度本土出現,而且當時中國處於周朝,也有這個歷史記載。當時這個瑞相根據周朝專門觀察天象的官員講,這一定是有聖人出現,於是就把瑞相記下來刻在石頭上,埋在咸陽城南城門腳下,留待後人驗證。後來在一千多年以後,當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古人根據歷史的記載,從咸陽城南門腳下挖出這個石碑,來印證印度來的使者所傳的佛法中記載的是否屬實——某年某月某日是釋迦牟尼佛出世。果然不謀而合,就是那個時候。那麼佛出世的這種瑞相呢,被波斯匿王的父親誤以為是自己的兒子的瑞相,認為這是個聖人,所以叫月光。月光就是表智慧,是吉祥的象徵啊!那麼波斯匿王他出世的時候有沒有瑞相?也是有瑞相的,但是被佛的瑞相掩蓋住了。

諱日營齋:「諱日」,就是父輩往生的日子。這一天有很多的忌諱,不可以飲酒、吃肉、作樂,不可以唱歌、跳舞,不可以過夫妻生活,講話不可以帶有輕慢、快樂、放縱的心態。這一天要懷著非常感恩、非常崇拜的心情,緬懷先人等等。「營齋」,利用這一天辦理飯食供養三寶,為父母積功德。在先人往生日,特別是在往生四十九天之內,你供養三寶或者舉行法會,或者印經書,等等等等,都能使先人得到福報。但是,如果酒肉營齋的話,那就適得其反。不僅得不到利益,而且加重罪過,要當心。做法會一定要到正法道場,不到正法道場的話,你花錢再多都沒有功德,最多隻有福報。

請佛宮掖:請佛在掖庭吃飯。王宮為施政重地,當然不宜飯齋,故而在王宮兩側的掖庭供齋。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自迎」就是親自迎接如來;「珍饈」就是美味呀!供養各種最好吃的東西。「無上妙味」,這顯示出國王弟子對老師、對三寶的恭敬心。兼復親延諸大菩薩:波斯匿王還親自迎接大菩薩們。

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長者」,(長者不獨年高,應具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嘆;十、下歸),一般是指那些在一方本土相對而言比較年老、德高望重、善於幫助大眾排解憂難的人。有些家庭吵嘴打架、財產糾紛,他找官府可能沒有多大意思,找一個長者說幾句話就能調理清楚,大家共同認可這個人,很公正,都信得過。「居士」,在這裡是指那些士人有一定的學問、才幹、財產,但不為名、不為利,他懂得修身養性。他們覺得當官還不如在一起泡一杯茶,談古說今,消耗時光,表示自己的清高,不為世間的名聞利養所汙染。這種人最起碼來世能得人身,他心裡沒有情執啊!「飯僧」,是供養僧眾。

「佇佛來應」,是表恭敬心。怎麼「佇」呢?就是腳後跟離開地,踮著腳,脖子伸得長長的:「怎麼還不來啊?」以恭敬心、誠懇心等候佛的僧團。「來應」,就是來吃飯,接受供養。

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文殊菩薩帶領其他的一些大菩薩和阿羅漢,跟佛分開來應付國王乃至臣民百姓的宴請。「敕」,是指帝王對臣子下達不可抗拒的命令,除了國王和法王,其他人不可以用「敕」。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這麼多人就落了一個阿難。為什麼落了呢?「先受別請」,在此之前已經受到其他齋主的宴請。阿難呢,人緣特別好,他到哪裡都招人喜歡。可能就是這個原因,經常有人請他吃飯。那我們現在對於飯店請客,要儘量婉言謝絕,不要把錢浪費到飯店裡去,多一分錢都用來發展如來家業,放生、救災都可以;但是那些非常非常必要的應付又當別論。「不遑僧次」,「不遑」就是來不及,「僧次」就是在僧眾隊伍裡,沒有趕得上和僧眾一起應齋。

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上座」,在一個僧團裡,總有一些出類拔萃的僧眾能夠得到大家的恭敬、認可。上座有四種。

第一種是「年齡上座」。這個人哪怕才出家一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