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講(1 / 8)

正宗分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阿難在楞嚴會上多次痛哭流涕。一方面,聯絡到今生今世這麼丟人;再一個方面來講他已經意識到跟佛同時剃度出家,佛成佛已經是無量百千萬億億大劫,自己還是個初果羅漢,好像意識到自己走錯了路。這裡的「恨」是後悔、悔恨。前面講了他兩個習氣:一是依文解字,二是男女情執,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一向多聞」。他對於佛法是皮毛性地理解,而不是追究真實法義。這裡「多聞」,因為前面有一個「多」字,說明是浮而不實。

未全道力:沒有成就圓滿的定力。阿難當時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問題的本質。他僅僅從定力來講,還沒有認識到慧力,沒有認識到定共慧。修行首先要開慧,開慧的當下就是定力。用方便法來講,他不是從聽經聞法一門深入,是透過有形有相的行持來成就一種定力,硬把自己逼在一種環境裡,六根關閉,往內觀照,形成一種定力。這叫凡夫定。圓頓大法叫「慧共定」。當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你一切的想法、一切的言語、一切的行持自然而然就定在這個法理法義裡,這是「法華三昧」,這是「首楞嚴大定」。即使在定中遇到一些鬼魔境界,他害怕不害怕?他才不怕呢!佛來佛度,魔來魔度。不是躲開他,而是相互溝通、相互成就。

自從道場成立以來,我前後邀請了十幾位法師過來傳法,凡是我的弟子都知道。而且,凡是看到講經法師,每一個弟子都可以直接代表師父對其邀請。我們的道場是開放的,沒有閉關自守。一定都要有這樣的心量,因為真理是經得起檢驗的。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殷勤」,是指勤懇,「啟請」,是以下對上請法。請什麼法呢?十方如來之所以能夠成就圓滿菩提,他是怎麼修證的呢?妙奢摩他、三摩、禪那:這是三個妙法。

「妙奢摩他」,是「悟門」。悟門居於首位。這個悟門就是明心見性,明白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文殊菩薩的偈頌裡講「歸元性無二」:歸元就是成佛、證菩提、證涅盤;「性」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悟門,就是修行要先從悟門而入,沒有第二個門。要開悟,必先讀《法華經》《楞嚴經》。

「妙三摩」,是「修門」,是講因,是講法。這就是「方便有多門」:你怎麼唸佛、怎麼佈施、怎麼供養、怎麼修禪定、怎麼持戒,這都叫「修門」。

「妙禪那」,是「證門」。修什麼法、修什麼因,你能相應地得到什麼名分、什麼果位。我們現在修行是不是顛倒了?唸佛的人不知道佛是怎麼回事,這哪叫修行?所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啊!讀一段經就要對照自己修行的次第。磨刀不誤砍柴工,而且事半功倍。

那麼這裡的「奢摩他」就是「一心三藏」。認清宇宙人生本來面目,即解、即修、即證。雖然如此,要成圓滿之佛也離不開「三摩、禪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要經過修證成究竟之佛。倘若直接達到理論上的開悟,我們可以當下成就「分真即佛」。但其它種種方便之門,即使證「分真即佛」也是所謂的「解行並重」,而且那種解是一知半解、有漏之解,所以就要修要證。既然涉及到修,那我們就要知道怎麼修法呀!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在修行的同時它就告訴我們證到了什麼樣的果位,所以它是「妙三摩」和「妙禪那」同時並舉。

最初方便:他總認為有什麼捷徑的辦法。這裡的「最初方便」,根據觀世音法門,就是從「聞、思、修」入,先要「聞」,先要開智慧。這裡的「最初方便」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要開智慧,就是從《法華經》《楞嚴經》「一心三藏」而入門。二十五個菩薩講法門有禪宗、有別教、有密宗,也有淨土。學了觀世音菩薩法門,他是以「聞、思、修」來修禪宗,而不是盲修瞎煉。這裡的「聞」,是聞「一心三藏」,而不是聞《金剛經》的空如來藏,也不是聞十二因緣法,也不是聞四聖諦法。

現在有一種顛倒知見,認為初修行的人只能修小法,不能修大法,錯了。正因為是初修行,所以他才必須先透過讀《法華經》《楞嚴經》而開悟。把《楞嚴經》讀懂了以後,你才知道,《楞嚴經》是最基礎的法門。不把這個基礎打好,你沒有辦法深入。然後你才知道:「過去我以為懂得了《阿彌陀經》,以為懂得了《金剛經》」,其實你沒有懂,你一句話都沒有懂,你一個字都沒有懂,你一點一捺都沒有懂。過去你認為是,「啊,我知道吃飯,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