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幹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幹為洲潬:這裡進一步幫助我們分析液體的海和固體的陸地是怎麼形成的。從究竟義講,我們知道,都是心的性具功德隨緣顯現。佛為了開導眾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是火與水這二性的互動作用。以上講過,我們心裡的性具功德既可以突變大海高山,也可以漸變,用相互之間的和合、分離的那種因緣、相互之間的作用影響來顯現。所以「火騰水降」,火性跟水性都是我們的性具功德。
一定要注意——這是佛恆順眾生的心態,認為火往上升,水往下降。所以在這裡來講,火和水,火是熱性,水是涼性,實際上就是一種互動作用,對待之性。你如果要刻意說這是上下的話就錯了,這是佛沒有辦法的辦法,恆順世間人而講「火往上升,水往下降」。這是我們自性中的本來功德,佛不這樣講就沒有辦法開口,因為出世間的法沒有辦法用世間的語言來表達,這都是強詞奪理。學經不能依文解字,要用智慧來觀照,也可以把這個講成「水火共生」之義。
「交發立堅」,「交發」,究竟法理解為這兩種因緣對待而引發出器世間的這種物質。「堅」,這是指海水和陸地,包含固體,也包含液體;「立」,這裡解釋為「成就」,也可以解釋為「顯現出」。你不能理解成因緣和合而產生,那是講小乘法,好像把麵粉和米粉和起來製成了餅乾,不是這樣理解。這個「交發立堅」,如果打官腔的話,就是水火相濟、因緣和合而成為器世間。
「溼為巨海,幹為洲潬」,這兩者因緣和合,如果相互都是半斤對八兩,它們和合不能形成大海或者高山,那你還是火性,我還是水性。那麼它在對待的過程中,有時候是火性勝於水性;有時候是水性勝於火性;有時候是兩者平衡,沒有一定。如果這個火性勝於水性,那就是「幹」。「幹為洲潬」,「洲」,是大塊的國土,我們這裡是五大洲中的亞洲;「潬」呢,就是海中間的一塊陸地,比如臺灣島、海南島,叫「潬」。「幹」是火性勝於水性;水性勝於火性叫「溼」,「溼為巨海」——大海、長江、小河,是不是也等於是「溼」?「溼」,遍於天下。那麼水火互動,在大地上是這樣,在太虛空那就是星星月亮。這是講我們看到的虛空萬相的來歷。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以什麼義故呢?就是水性和火性,是「性」的互動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即「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有的人聽了就不相信,怎麼水裡還會起火呢?因為水裡起火百年不遇。有些人幾十年的生命,他哪能遇得到?所以別人說了他不相信。這些人很古怪,凡是自己沒有看到的,他一概都不相信。
講到這個現相,有一則公案要提出來。佛在世的時候琉璃大王誅戮釋氏家族,到最後還要去殺佛,但是被佛的莊嚴相所震撼,不敢動手,跪下來了。佛講:「你七天之內,必為烈火燒死,下無間地獄!」他害怕了,就開了許多戰船到海上,為什麼?他認為水可以滅火啊!果然七日之內,大海內升起熊熊大火,葬身烈火地獄!他能逃得了?海中是不是可以起火啊?
再者,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往燒著的乾柴幹煤上加一點水,火力增強還是減弱了?(眾答:增強了)。那是不是水裡就有火性啊?(眾答:是)。所以「大海中火光常起」,因為它是水火互動而成,它僅僅是這個時候火性佔上風,它火性(乾性)有沒有消失啊?沒有啊!在特定的情況之下會出現水中起火,實際上是什麼道理啊?這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幫助我們開智慧!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這個我們都知道——那麼,人身看上去是固體,可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這是不是也是「彼洲潬中,江河常注」?萬法都是這樣。包括這個不鏽鋼茶杯,裡面有沒有水?都有呀!水火相濟,形成這個固體物,它是不是也是火勝水弱,所以形成這個鐵塊?(是)。那麼我們喝的自來水是屬於水勝火劣而形成,它是不是同時也是火?冷水是不是火?冰塊是不是火?往往冰塊裡頭的火比熱火還厲害,喝了以後它給你強刺激。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前面講這個水火互動,它帶有一種平和的對待,平和的合作和交往。而這裡就是水勢劣火,它是一種激烈的、有點帶情緒的對待。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