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17講(1 / 5)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你可知道你死了以後,就你當下這個東西里還有不滅的東西嗎?這往往把人就問得愣住了。有的人講:「我不知道誒!」有的人講:「沒有誒。」有的人講:「有。」「為什麼有啊?」「我不知道誒。」

知道有的人這是過去世的善根,可是你問他為什麼有,他不一定知道。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

老實人說老實話,「我不知道。」他沒有講「沒有。」他也沒有講「可能有。」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所以有些面子很薄的人他會打腫臉充胖子:「肯定沒有!」「肯定有!」或者「可能有。」這是裝樣子。

所以我們這個修行人直心是道場,不懂就不要裝懂。有些人你講出個頭來,他馬上就跟你應出個尾來。這都是強不知以為知。世間人講句笑話,叫「生怕人家把他當成啞巴賣掉」,這樣的人要改正,不要打斷別人的話。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

他講不知道,佛就有開口講話的餘地了。那我現在告訴你什麼叫「不生滅性」。見恆河水:這是不是生活中的事情吶?

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

攜我:就是帶著我。謁:就是恭敬禮拜、看、參觀,等等。耆婆天:翻譯成漢語叫長壽天。經過這個恆河,三歲的時候就知道這是恆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這裡「乃至六十,日月歲時」,都是指這個年代壽命。這幾句話比較彆扭一點,反正是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這是佛在引導他:六十二年以來你已經覺察到念念遷變,你三歲的時候見到這個恆河水,到十三歲的時候,「其水云何」?你三歲看河水的心、十三歲看河水的心、六十歲看河水的心……在不同年齡看河水的心變了沒有?是不是還是那個東西在看?水變了,心沒有變。或者解釋為:你能不能把三歲、十三歲看河水那個事情回想起來?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可以回到過去時。

所以「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我能見的這個心沒有變化,還是這個東西。這樣就講得通。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

觀河之見:這個「見」是不是就是我們的心?是不是把前面圓融起來了?到這裡就切入正題。如果按前面來講就是「觀河之水」,這裡就變成「觀河之見」。

這段經文比較麻煩,我這麼一理順,後面馬上就圓通起來了。這個心有沒有童、有沒有小、有沒有老?世間凡夫都知道人老心不老啊!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他都感覺到跟小孩的心一樣。

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

所以這裡講的是「見精、見性」。「見精、見性」就是我們後面的那個「第七識」。我講「一二三四五」,在沒有講、沒有想的時候,那個「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那就是「見精」,也叫「見性」,也叫「見分」,也叫「第七識」,也叫「末那識」,也叫「轉相」,一大串的名相概念都是講同一個意思。也有的把它說為我們的靈魂。所以「性未曾皺」,人老心不老。

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

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面板老了,這就是在變化、就是在生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我們能見的那個心它沒有老、沒有變化,它會不會去生滅啊?不會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怎麼可能在你這個身體變化、死亡的過程中,你這個「見精」來接受你這種生死呢?

所以我曾經講,坐在這裡能想起家裡的事情,面對現在能想起過去的事情,再加個人老心不老。由佛這個比喻在這裡啟發我多打的幾個比喻,我們對一般的凡夫能把這三個問題講清楚,我跟你講啊,你就能把他度成初果羅漢,他就不落三惡道,他懂得了人有來世;但是光相信有來世、不懂得為什麼有來世,還不能證初果羅漢,他必須懂得為什麼有來世,自己刻骨銘心、深信不疑,這樣的人不落三惡道。那你這個功德大不大呀?像講這三個故事,隨便度一個人都可以度,一百個人起碼九十九個人相信;也有的人你怎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